5月11日,面向广东广州南沙新区的“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走进经济特区国家级新区”云座谈活动正式举行。在活动中,相关负责人详细介绍了南沙新区围绕打造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在科技、人才领域的成果和谋划。
从地理上看,南沙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距香港38海里、澳门41海里,方圆100公里范围内汇集了粤港澳大湾区全部11座城市。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公布实施,将南沙定位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明确要求南沙充分发挥国家级新区和自贸试验区优势,携手港澳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
经济发展离不开科技和人才的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两年来,南沙强化与港澳地区的科技协作、人才联动,通过规则机制“软联通”引领粤港澳全面合作,南沙科学城明珠科学园一期项目等一大批重点项目相继落地。
明珠科学园一期项目2023年建成投用
2015年,南沙借助自贸试验区挂牌成立的契机,加大力度优化科技创新发展环境。2015—2020年,南沙财政科技投入合计57.2亿元,其中2019年达到22.5亿元,是2015年挂牌之初的4.23倍。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从2014年的1.85%稳步上升至2018年的3.46%,五年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目前,南沙科技发展动能厚积成势,正在逐步形成由南沙科学城和明珠科学园、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3个大科学装置预研项目(高超声速风洞、冷泉生态系统、极端海洋科考设施),以及多个高水平研究院构成的“1+1+3+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其中,南沙科学城是南沙科技创新的核心和主阵地,现已纳入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据悉,南沙科学城总规划面积99平方公里,聚焦海洋、能源、空天、信息、生物等领域,目标建设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和一批前沿交叉研究平台。位于南沙科学城核心区域的明珠科学园一期项目已于2020年11月全面开工,计划2023年全面建成投入使用。
以南沙科学城建设为重要抓手,南沙深度对接港澳创新资源,持续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合作发展。近期,南沙发布《支持南沙科学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科创16条”),明确与港澳在创业孵化、科技金融、成果转化、国际技术转让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促进内地与港澳科技规则的相互衔接。
“科创16条”提出,要引导港澳高校参与南沙科学城建设,支持广州、香港、澳门联合承担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鼓励区内单位与港澳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同组建联合实验室,面向港澳有序开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对经省级各部门新认定的粤港澳联合实验室,给予200万元一次性资金奖励。
“南沙‘科创16条’的出台,将支持推动南沙科学城建设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集聚一批顶尖科技创新人才,为南沙科学城创建世界一流科学城、百年科学城,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发挥重要作用。”南沙区科技局副局长冯杰说。
南沙获批创建全国首个“国际化人才特区”
人才是科技发展的最强引擎,人才兴则科技兴。南沙通过实行更加开放、更加便利的人才政策,优化人才要素跨境跨区域配置,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今年2月,广东出台《广州南沙新区创建国际化人才特区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进一步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南沙目标到2025年,人才贡献率居于亚太地区领先水平;到2035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人才特区,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集聚新高地。
值得注意的是,《实施方案》重点布局人才引进工程。围绕南沙重点发展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海洋科学与工程、生物医药、新能源和新材料等产业领域,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精准引进计划,对引进的顶尖科学家和具有颠覆性技术的创新创业团队,在人才奖励补贴、项目资助、政府引导基金等方面予以一事一议重点支持。实施港澳人才专项支持计划,支持港澳青年到南沙创业就业,加快集聚港澳专业人才。
2020年5月,南沙发布30条鼓励支持港澳青年创新创业的政策实施细则,实现港澳青年学业、就业、创业“三业”与“食住行”需求全面覆盖。其中,港澳青年在南沙注册成立企业,最高可获得10万元的补贴。
自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启动以来,在良好的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带动下,港澳企业来南沙投资势头更为迅猛。数据显示,2019年,南沙新设港澳企业824家,投资额433.3亿美元。截至2021年4月,南沙累计落户港澳企业数量达3875家,投资总额1264.5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