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1]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2]民,鸷鸟攫[3]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4]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5],积芦灰以止淫水[6]。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7],冀州平,狡虫[8]死,颛民生。
\n\n
注释:
\n\n
[1]爁(lǎn)炎:大火熊熊燃烧。 [2]颛(zhuān):善良。 [3]鸷(zhì)鸟:凶猛的鸟。攫(jué):用爪抓取。 [4]鳌(áo):传说中海里能负山的大鳖或大龟。 [5]冀州:我国古代九州之一。此指黄河流域古代中原地带,亦可泛指四海之内。 [6]淫水:泛滥的洪水。 [7]涸(hé):干枯。 [8]狡虫:凶猛的鸟兽。
\n\n
赏析:
\n\n
女娲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伟大女神。相传她蛇身人首,与伏羲由兄妹而结为夫妻,继而代伏羲治理天下,算得上是我国最早的女皇。又相传女娲抟黄土制造出人类,李白诗曾咏此事:“女娲抟黄土,化作愚下人。”因此,她也堪称中华民族的造物主。在鸿蒙初辟的太古时期,“天地玄黄,日月洪荒”,生存环境十分险恶,幸亏女娲挺身而出整治天地,拯救人类,才使民生得以安居乐业,繁衍生息。所以,她也可视为中华民族的救世主。《淮南子·览冥训》中的《女娲补天》,就是颂扬这位救世主丰功伟绩的不朽神话。
\n\n
本篇神话分三个层次:一、渲染弥天大灾。二、女娲补天平灾。三、灾后天下太平。
\n\n
第一层,以较长篇幅多角度地渲染人类面临的灾难。天柱废折,九州断裂,烈火熊熊燃烧,洪水滔滔不绝。自然灾害如此残酷,人类生存濒于绝境。不光如此,由于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导致猛兽咆哮,鸷鸟怪鸣,乘机肆虐,吞噬人命。这幅恐怖的灾难图,被渲染得有声有色。“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这是一种烘云托月的艺术手法,为塑造女娲形象作了重要铺垫。这场大灾难是否全属虚构想象?恐怕不是。它很可能是当时曾发生大规模强烈地震造成天崩地塌、水深火热的现实投影。
\n\n
第二层,女娲亮相。虽然没有形貌与心理描写,但四个排比句及连用八个动词,将女娲刚敢果决、举重若轻的大无畏形象描绘得很有气势。天裂了,她居然能妙手补天,这是何等瑰丽的想象与浪漫的夸张!难怪唐诗人李贺咏出“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的奇句予以赞叹。清诗人赵翼也在《古诗二十首》之二诠释五色石道:“女娲辨物性,炼之以火德。其色恰有五,青黄赤白黑。”唐卢仝诗更推测女娲“捣炼五色石,引日月之针,五星之缕把天补”(《与马异结交》)。可见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引起后人多少推崇与奇思异想。此外,为使已修补的天不再下塌,女娲断鳌足立四极用以支撑。看她干得如此利索,好像很轻松,其实这过程想来是十分惊心动魄的。据《列子·汤问》记载,渤海东有五座仙山,常随潮波上下漂流。天帝怕仙山漂走,群仙失去住所,于是命十五巨鳌轮番“举首而戴之”,才使五山峙立不动。可见巨鳌有超乎寻常的伟力,岂是等闲能予斩杀?下面杀黑龙也是如此。高诱注《淮南子》:“黑龙,水精也。”是呼风唤雨、兴风作浪的神物。由于它对民生有害,被女娲毫不留情除掉。泛滥的洪水,女娲用芦灰予以克灭。看女娲从容不迫,不知疲倦地一件紧接一件干着那么多惊天动地的大事,其目的是为了兴利除害,天下太平。这一层描写女娲,采用的是高度浓缩提炼的手法,留干删叶,笔墨凝练,无数可歌可泣的情事与细节,留待读者去想象回味。
\n\n
第三层是第二层的结果,也与第一层内容作明显对比照应,用整齐划一的六个排比句,表明天下被治理得井井有条,进一步颂扬女娲的伟大功绩。
\n\n
本篇层次清晰,处处照应,层层递进。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它的丰富想象与非凡气势,使女娲这一女神形象深深烙在千秋万代人们的心里。
\n\n
(曹光甫)
\n\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