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湖北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武创院)正式成立,致力创新科技体制机制,打造武汉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先行“特区”,努力破除体制机制藩篱,充分挖掘创新潜力,建设高水平资源整合、成果转化、创新激励平台。
同时,武创院发布公告,面向海内外遴选1名院长和3名副院长。
平台创新的“武汉样板”
“坚持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减少分钱、分物、定项目等直接干预”“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
武汉科教资源富集、优势叠加,运用市场化机制激活创新动力,是现实所需,也是历史机遇。
“不纳入机构编制核定范围、不明确机构规格、不核定事业编制的事业单位法人,采取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市长任理事长。”武汉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武创院筹建办主任王永辉说,武创院是武汉市创建的更高起点、更高标准、更高能级新型研发机构。
作为资源整合平台,武创院致力于畅通各类创新要素流通渠道,打造人才、技术、资本“蓄水池”,实行“项目经理制”,探索与高校院所建立人员互通、业绩互认制度;实行“揭榜挂帅制”,推进跨领域、跨产业技术合作,加强关键核心技术、行业共性技术攻关;实行“投资包制”,联合企业、核心团队、社会资本、金融创投机构等,建立多渠道、多层次投融资体系。
同时,填平科技成果转化“断裂带”,着力疏通堵点,聚焦应用技术研究和工程转化,畅通技术创新到产品创新的关键环节,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武创院将采取“理事会+院本部+投资公司+N个创新主体”组织架构,以贡献论英雄,不看背景、不论资历、不讲身份,按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决定收入分配,激励引导科技人员既关注研发,也关注成果转化。
进一步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探索行之有效的产业技术创新模式与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打造“研发—熟化—转化—孵化—投资”多层次多元化创新生态系统。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济认为,武创院的成立,将进一步激活城市创新发展动力,为打造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现代化大武汉提供新的支撑。
海内外公开选贤,不降格不限时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人才是创新第一资源,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吸引、集聚、培育更多高水平科技人才乃至“大师”,是科创平台发挥最大效用的关键所在。
武汉人才资源富集,如何把人才优势转化成发展优势?
武创院把人才创富作为核心任务之一,建立多元化股权收益激励机制以及成果导向的绩效评价机制和分配机制,让创新人才“名利双收”,以人才创富带动社会创富,打造创新人才集聚新高地。
作为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先行“特区”,武创院实行市场化的内部薪酬分配机制,赋予科研人员最大程度的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同时,设立武创院专项资金,前5年每年安排10亿元,提供10万平方米大楼作为武创院本部,组建投资公司,加强与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企业等创新主体的合作,在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科技中介服务、企业等创新主体间,打造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利益共享的创新闭环。
6月9日当天,王永辉受武创院理事会委托,发布《遴选公告》,面向海内外公开遴选1名院长、3名副院长。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遴选坚持标准不降低,不降格以求,不设置终止时间,直到选到合适人选为止。(吴纯新 记者刘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