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画未来15年目标 江苏南京国家农高区发布“4+1”专项规划

力争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数突破1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51%;市级以上研发机构数120个,较2020年增长近7倍。

人口规模增长近3倍,市级研发机构增长近7倍,新型农民占比30%,土地产出率2.5万元/亩……建成头部企业集聚地和长三角农业总部基地,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这是2020年12月22日全国首批、长三角唯一的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南京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农高区)在发布“4+1”专项规划时,对未来5~15年现代化建设设计的愿景。

力争2025年农高区总产值达350亿元

新发布的“4+1”专项规划重点围绕农业现代化建设进行系统谋划、超前布局。其中,《南京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白马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纲要》明确,农高区规划范围为溧水区白马镇行政范围全域,面积145.86平方公里,到2030年城乡用地规模20~22平方公里。全域空间将形成“一城一环”总体架构,一城为科创城,由智造核与智慧核组成,是产学研文展商一体的综合新城;一环为绿色智慧环,主要分为南北两个田园片区和西部总部带。

《江苏南京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提出发展壮大生物农业产业,协同推进农产品特色加工、农业智能装备制造、农业科技服务业发展、做优做强未来食品战略产业。力争2025年农高区总产值达350亿元,努力打造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高地、产业高地。

《江苏南京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十四五”科技创新专项规划(2021—2025年)》提出以工业化思维发展现代农业,力争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数突破1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51%;市级以上研发机构数120个,较2020年增长近7倍;技术合同登记额8000万元;海外留学人才和外籍常驻人员100人;建成国际科技合作园区3个。

《江苏南京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科技振兴乡村样板区规划(2021—2025年)》提出坚持以农业为底色,以科技为特色,以高端为导向,以示范为己任,力争2025年高标准农田占比99%,土地产出率2.5万元/亩,新型农民占乡村总人口比重3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万元,建成经济发达地区科技振兴乡村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提出实施“绿色生态、智慧赋能、产业壮大、国际合作、创新策源、振兴乡村、标杆示范”7大行动,实现“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国际合作、融合共享、绿色生态”5大突破。力争2022年农高区新品种覆盖率达90%,劳动生产率20万元/人,助力农高区在推动先进技术和生产模式示范、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产城产镇产村融合发展等方面争当全国先行先试的排头兵。

将启动建设中国东部农业科技创新港

农高区2021年重点平台项目同时发布。其中,协同创新平台——中国东部农业科技创新港项目,将建设园区门户和生态廊道,打造创新办公区、休闲服务区、人才公寓和标准办公区四大主要功能区,为农业创业创新人才提供“港湾”式服务平台。校地融合平台——南京林业大学白马校区,将建设由高端研发机构集聚而成的前沿科技创新学院、为师生校友创业搭建的产业协同创业学院(大学科技产业园)和国际名校合作办学机构(国际学院),重点吸纳行业龙头企业和知名学术机构,打造集科研、教育、孵化、综合服务等于一体的科技创新港湾和长三角首个产教融合的“没有围墙的大学”。科研转化平台——未来食品技术创新中心将建设核心技术攻关、综合配套服务、食品高新技术转化和示范等载体和基地,全力打造科技体制创新的“试验田”、集聚创新资源的“强磁场”、重大原创成果的“策源地”、产业技术升级的“推进器”。会展经济平台——江苏白马农业国际博览中心二期项目将融合会展产业和农旅产业,形成复合型展会、特色商业配套、农业生态旅游三种运营模式相互扶持、和谐共融的发展模式。

作为农业科技“国家队”,农高区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要求,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田水利建设,推进高标准农田整治全覆盖。目前,农高区已集聚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等10多所知名科研院所和80多个国家及省市科研平台,中英、中法作物表型组学联合研究中心已挂牌成立;同时,先后引进一批科技含量足、产业契合度高的龙头企业。(通讯员李立 王冠 记者金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