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打造农产品高质量“绿色”发展之路

近年来,北京市立足“首善之区”定位,坚持“质量立农 绿色兴农 品牌强农”发展思路,以《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和《北京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行动方案》提出的“到2025年,绿色有机农产品产量翻一番”为目标,稳步推进绿色食品各项工作,在标志许可、证后监管、标准宣贯和规程指导等方面持续下功夫,打造市场认可、消费者放心的“京”字号绿色食品品牌,在京郊大地上描绘首都乡村振兴的壮丽画卷。

绿色食品——全过程质量控制,打造高质量发展金字招牌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安以质为本。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用“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的绿色食品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家住北京市海淀区的王女士,到超市选购食材时,总会对“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情有独钟”。

作为专业“吃货”,王女士发现贴有绿色食品标志的西红柿在口感上更有柿子味、口感更沙,酸酸甜甜的。上网一查,“产自优良环境、全程质量控制、严格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生产……”了解越多,王女士就越觉得绿色食品能让家人在健康饮食方面有更多保障,因此渐渐成为绿色食品的忠实“粉丝”。

王女士是众多绿色食品消费者的代表,折射出了千千万万个消费者对绿色食品品质的认可与信赖。而在这背后,是北京市对绿色食品产品认证、种养过程管控、技术指导提升的高标准、全过程质量把关。

据了解,北京市立足“首善之区”定位,持续推进绿色食品各项工作,打造市场认可、消费者放心的“京”字号绿色食品品牌。据北京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市实行“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即在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包装、储运过程中,严格落实技术标准,通过标准化生产,确保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和产品的安全优质。简单地用六句话概括,就是“环境有监测、操作有规程、生产有记录、产品有检验、上市有标识、管理有制度”。

该负责人表示,为强化全程质量控制中的薄弱环节,根据基层的实际需求,绿色食品的相关标准被转化为农民“看得懂、用得上”的简明操作手册,以方便基地严格操作。在顺义、昌平、房山等多个绿色食品基地,记者看到,由北京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印制的《绿色食品生产允许使用化学农药清单》《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和《绿色食品包装通用准则》等,都被做成了塑封卡片、挂板,或悬挂于生产大棚里,或置于技术管理人员的案桌、宣传区域和农药库房的显著位置。

北京华山天甲农林技术中心的王彦武在拿到塑封挂板和记录本时高兴地说:“卡片非常实用,清楚地说明了哪些肥料、农药能用,方便技术人员随学随用,完全按照绿色食品标准来操作。”

据了解,截至2022年11月底,北京市绿色食品企业已有86家,产品384个,产量35.64万吨,其中农产品(菜篮子+粮食)获证企业55家280个产品,产量24.75万吨。

绿色产业——坚守绿色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

立足“大城市小农业”和“大京郊小城区”的市情农情,北京市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扶持绿色食品企业延展产业链,做大做强,为乡村振兴、产业融合探索出了一条绿色引领的创新发展之路。

位于房山区琉璃河镇的北京慧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大力发展可食用菊花绿色产业,以绿色可食用菊花为媒,吸引城区游客到房山区周庄村观赏菊花、采摘菊花、品尝特色菊花宴,闯出了一条集种植、餐饮、休闲、观光、采摘于一体的链式绿色产业发展模式。

“食用菊花是我们研发的有知识产权的品种,以绿色标准种植食用菊,用了5年多的时间反复试验,才有了今天品类丰富的菊花宴。”北京慧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雷说。食用菊花的选种、培植、生长等环节的质量管控都是非常严格的,并不是任何菊花都可以用来做菜。

据了解,该合作社立足集体经济,以绿色食品为引领驱动发展,以种植食用菊花为起点,总结经验,优化模式,创新发展,不断延展下游产业链,相继帮助村民建设农家院,以“四统一”管理模式,确保村民在菊花三个月的盛产期里最低纯收入达到2万元。

此外,合作社还加大了以菊花为绿色食材的产品开发力度,其研发的菊花饼、菊花酱、菊花酒、菊花香皂、菊花精油等深加工产品正在源源不断地推出,为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这仅仅是北京市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一个缩影。为了让更多的绿色食品走进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北京市编写了《北京市绿色农产品生产整体推进实施方案》及相关配套具体程序,将继续遵照“绿色生产 绿色消费 绿色发展”的新理念,常态化持续提升北京市获证绿色食品知名度、美誉度,加强产销对接,引导市民绿色消费,持续打造和拓宽高质量农产品“绿色”发展之路。

原标题:北京市打造农产品高质量“绿色”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