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外来物种,科学评估是前提——从多地围剿“加拿大一枝黄花”说开去

一个外来物种毁灭一片区域,这样的说法不是危言耸听。近日,多地开展了对“加拿大一枝黄花”的集中围剿。原因就在于,这一色泽亮丽的外来黄花繁殖力和传播力超强,与本土植物、农作物争夺营养物质和水分,“所到之处几乎赶尽杀绝”,导致农田大量减产。

其实,除“加拿大一枝黄花”之外,近年来,美国白蛾、松材线虫、南美水葫芦的潜入,使我国成为外来物种入侵的“重灾区”。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全球100种最具威胁的外来入侵物种中,我国已发现50种。据2020年发布的数据,我国已发现66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每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逾2000亿元。

一些外来物种的入侵可谓贻害无穷。轻则堵塞航道、堵塞水渠,影响滩涂环境;重则导致农作物的减产、产品质量降低,进而摧毁生态系统。如薇甘菊入侵广东伶仃岛,致使岛上生态系统濒临崩溃。此外,外来物种入侵还会减少物种多样性,如水葫芦入侵滇池导致鱼类种类下降。更有甚者,一些外来物种还会诱发花粉病、麻痹中枢神经,危害人类健康甚至生命。

防控外来物种入侵刻不容缓。一种观点认为,应对所有外来物种赶尽杀绝。更有甚者认为,应以我们熟悉的外来入侵物种小龙虾、福寿螺为例,把它们端上餐桌来解决问题。其实,用“吃”不仅不可以“征服”入侵物种,还很可能吃出病来。目前,我国发现的66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绝大多数都是不可食用的。野生的小龙虾和福寿螺等,体内更是携带了大量的寄生虫。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外来物种并非妖魔般的怪物,很多外来物种是我们重建生态系统的重要盟友,对外来物种不分青红皂白地赶尽杀绝可能会产生不利影响。

究竟该如何对待外来物种入侵?今年2月,农业农村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海关总署、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五部门印发《进一步加强外来物种入侵防控工作方案》,从制度建设、引种管理、监测预警、防控灭除、责任落实等方面画出了防控“路线图”,以进一步提升我国外来物种入侵综合防控能力。

今年4月15日实施的《生物安全法》,也从法律层面明确了防范外来物种入侵的相关制度。这些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了防范外来物种入侵的制度体系,为我们如何应对给出了清晰的指引。

具体到实际工作中,则需从各自为战转变为全域治理,从多头管理转变为统筹协调。各相关部门应加强协作,做到“上下同心,齐抓共管”。更为重要的是,遵循自然规律,综合物理、化学、生物等防控手段,发挥各自优势、弥补单个技术的不足,做好科学评估,加强检验检疫工作,从源头上做好外来入侵物种防控。(记者焦思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