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促进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成功组建首批国家实验室,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推动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快速发展势头……2021年全国两会的热门主题“创新”“产业”,恰恰也是江苏无锡“十四五”发展的“重中之重”。从制造业大市向制造业强市转型的过程中,无锡顺应大势,借创新发力,撬动“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起点。
业态创新 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倍数增长
数字时代,“0”和“1”可以取代丰富的对话、斑斓的画面,也能催生令人惊喜的经济发展新景象,进入“十四五”,无锡将加快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挥创新驱动作用,这是数字经济赋能传统产业带来的新打法,也是无锡坚定选择的高质量发展的新解法。
产业端,更广范围的融合赋能正引发革命。2020年,无锡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超过5500亿元,随着新一轮《无锡市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出炉,以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线,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发展模式业态创新,致力于构建完善的智能制造生态,无锡推动企业提升智能化的动作趋于频繁。
位于新吴区综合保税区的捷普电子是全球第二大电子制造业公司,这里搭建了国内首个在5G独立组网模式下部署完成并投入生产的工业互联网案例。“采用5G边缘计算(MEC)网络赋能人工智能技术,与典型智能制造应用场景AGV和AVI实现深度融合,有效解决了工业大数据并发传输的难题。实现了生产数据不出厂,彻底解决了困扰企业的数据安全问题。”公司运营总经理肖勇介绍,这成为了“敏捷制造”的成功范本。
迈入“十四五”,无锡明确提出打造包括物联网在内的10条地标性产业链,形成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并在每个重点产业拥有3~5家千亿元级市值上市公司。产业高端化、科技自立自强,这是无锡产业强市与科技创新的“自我修养”,此次全国两会上,随着强化打造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自主产业链的呼声加大,这一信号被再次强化和放大。
技术创新 聚焦“高精尖”,成果转化持续投入
2020年,无锡高新技术企业同比增长44.8%,增幅位列全省第一。对“高精尖”技术转化应用的扶持力度,将成为鼓励技术创新的一种导向。
技术创新带来的是产业的整体优势“链式”提升。以生物医药企业较为集中的新吴区为例,该区在创新药物领域,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新吴区科技局人士举例介绍,根据临床试验Ⅰ、Ⅱ、Ⅲ期进展以及注册上市分步予以资助,企业累计最高可获得资助2000万元;在医疗器械及体外诊断领域,对自主研发并在高新区产业化的企业,每年可获得最高资助500万元;在特医食品领域,对自主研发并在高新区产业化的特定全营养配方食品、普通全营养配方食品企业,每年可获得最高资助1000万元。
2021年1月,已投入运行的锡山区江苏集成电路应用技术创新中心,总投资9亿元,是由无锡市政府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合作共建。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胡义东说,面对芯片“卡脖子”技术造成的供应困局,该中心将围绕企业需求,集中力量进行攻坚,目标就是解决现有“芯片产品不一定精准适配企业需求”的问题,使得技术研发与市场应用匹配。
模式创新 产业链与创新链的“双生”布局
2020年11月13日,一个致力于提供产业链协同服务、快速补强产业链核心节点的“集成电路创新服务平台”,在位于太湖湾科创带核心区的无锡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建成启用。以约占无锡1/10的面积,创造出超全市1/3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培育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为代表的新兴产业集群,物联网、集成电路等细分产业领跑全国,围绕太湖湾科创带,频频出手“科创+产业”的组合拳。
据无锡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5年,无锡将围绕太湖湾科创带实施“创新企业倍增计划”“重大基础设施领航计划”“太湖之光科技攻关计划”,布局建设太湖国家实验室、物联网创新促进中心、江苏集成电路应用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每年投入不少于1亿元,并面向全球征集科创项目。
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科创+产业”是无锡在“十四五”开局布下的先手棋。在2020年底进行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决赛中,无锡物联网集群获得佳绩。代表无锡参与赛事的无锡物联网创新促进中心是全国唯一一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促进机构,以“第三方身份”在与企业、院所、高校合作中扮演创新“经纪人”“服务商”等角色。2020年,该中心与12家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共建6个技术创新基地,与华东理工大学、同济大学等共建4个联合实验室,与信通院、飞谱电子等共建6个联合创新平台。
新的创新模式与创新主体正在叠加效能。据了解,全国首个地级市工业大数据中心将于2021年在无锡建成,“通过构建工业大数据标准体系,把无锡工业制造智能化水平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实现数字产业化,赋能实体经济。”无锡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人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