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脑补流调信息
中央美院教师海南出差,被诋毁为“出轨”;武汉男子与朋友吃饭,被诬陷为“海王”。近段时间,一些确诊病例的流调信息披露后,引发网络围观、成为“吃瓜”素材,甚至被莫名脑补成一幕幕狗血剧,对当事人及其家庭造成严重困扰。最新消息显示,造谣中央美院确诊教师出轨的女子,已被北京西城警方依法采取强制措施,案件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网暴会抬高配合流调的心理门槛
事实上,类似闹剧已不是第一次发生。公开流调信息,本来是为了保障公众知情权、监督权,也是为了提醒与相关人员有活动交集的人尽快自查、报告。如今却因为许多网友的一时好奇,把流调轨迹当成窥探他人隐私的网络狂欢,让当事人陷入汹涌的网络暴力之中。有关部门在公布流调信息时,容易隐去病例的性别、年龄、工作等个人信息,但行程轨迹很难隐去。专家表示,抗疫当前,网络暴力会抬高配合流调的心理门槛,反过来拖累大局。清理整顿诸多谣言,相关方面要守土尽责、强化监管,对于造谣者,更有必要进行“从号到人”的精准打击。因为只有让造谣者付出更大的代价、更高的成本,有足够的痛感,才能产生更好的震慑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