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多举措保护生物多样性:为300万只候鸟过冬保驾护航

黑鹳、大鸨、天鹅、鸿雁、鸳鸯、灰鹤、秋沙鸭……严冬时节,北京成了候鸟的天堂。据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介绍,随着秋冬迁徙高峰的到来,鸟类监测数量正逐步上升。北京的10个国家级、33个市级监测站数据显示,9月各监测站累计上报野生鸟类232591只,上报记录6361条;10月累计上报野生鸟类255014只,上报记录6723条;11月上半个月,累计上报野生鸟类155874只,上报记录3483条。鸟类专家表示,根据以往的监测报告和目前的监测数据分析,今冬京城候鸟有300万只左右。随着候鸟在内的野生动物种群逐步增长,北京已经成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首都之一。

为世界易危物种大鸨营造舒适生活环境

近期,3只出现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大鸨成了北京观鸟圈的“明星”。据了解,大鸨已经连续6年出现在北京通州区域。大鸨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确定其为世界易危物种。统计数据显示,大鸨在世界上的数量只有数千只。所以,能看见大鸨,特别是在北京能看见3只大鸨的机会非常难得。为减少观鸟人群对鸟类的影响,园林绿化部门提前安排,除密切监测外还制作了宣传标语,张贴在可能观赏拍摄大鸨的位置,提醒大家不要惊扰、投喂、影响动物,给它们营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城市副中心爱鸟会组织了200多名志愿者,每天8人分成上下午两组在现场维持观鸟秩序。

多种国家级保护动物“落户”绿心森林公园

坐落于城市副中心的城市绿心森林公园面积达11.2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纽约中央公园那么大。为了恢复生物多样性,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率先探索建设了生态保育核,在保育核内混合播种了先锋抗性强的树种、灌木草种等,公园局部保留荒野状态,并设置本杰士堆、动物迁徙廊道,渐次形成荒草、灌草、疏林、密林的风貌,其中食源蜜源植物占到了38%。

目前,城市绿心栽种乡土树种达到44.3万株,形成了完整的小动物美食供应链,春天有花粉、花蜜;夏天有桑葚、李子、杏子;秋天有山楂、海棠、柿子和各种种子;冬季有大量坚果可寻。

近自然的栖息环境使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内的野生动物种群越来越壮大。据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管理单位统计,在开园的短短一年中,公园已经监测到了70多种飞禽走兽,绝大多数在生态保育核范围内被发现,其中包括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雀鹰、灰脸鵟鹰、纵纹腹小鸮、短耳鸮,刺猬、黄鼬等。

保护修复野生动物栖息地,奠定首都绿色生态基础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10月公布的《北京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显示,北京市共有596种陆生野生动物,其中两栖爬行类30种、兽类63种、鸟类503种。北京拥有503种野生鸟类,占我国鸟类物种数的比例超过1/3,在20国集团(G20)国家首都中排名第二,北京已成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据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处负责人张志明介绍,在2018年北京市启动新一轮百万亩绿化造林时,明确提出构建互联互通的森林湿地生态系统,为提高生物多样性奠定基础。在植物选择方面,园林绿化部门提出了“乡土、长寿、抗逆、食源、美观”植物选择标准,除考虑景观和绿化效益外,植物配置还要重视动物、鸟类取食、栖息生态环境的营建。此外,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通过保护修复野生动物栖息地,加强野生动物救护和疫源疫病监测等一系列工作,不断加大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力度,营造了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形成了完整的生态链,奠定了首都的绿色生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