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起《墨池赋》

以“临池学书,水变成墨”为韵

\n\n

墨之为用也,以观其妙;池之为玩也,不伤其清。苟变池而为墨,知功积而艺成。

\n\n

伊昔伯英[1],务兹小学,栖迟[2]每亲乎上善,勤苦方资乎先觉。俾夜作昼[3],日居月诸[4],挹彼一水[5],精其六书。或流离于崩云之际[6],乍滴沥于垂露之余[7]。由是变黛色,涵碧虚。浴玉羽之翩翩,忽殊白鸟;濯锦鳞之潎潎[8],稍见玄鱼。则知自强不息,允臻其极。何健笔之成文,变方塘而设色。映扬鬐之鲤[9],自谓夺朱;沾曳尾之龟[10],还同食墨[11]。沮洳斯久[12],杳冥不测。爱涅者必染其缁[13],知白者咸守其黑[14]

\n\n

苹风已歇[15],桂月初临,玄渚弥净[16],玄流更深[17],所以恢弘学海[18],辉映儒林。将援毫而悦目,岂泛舟而赏心。其外可察,其中可见。同君子之用晦,比至人之不炫。冰开而淳漆重重[19],石映而玄圭片片[20]。傥北流而浸稻[21],自成黑黍之形;如东门之沤麻[22],更学素丝之变[23]。究其义也,如虫篆之所为[24];悦其风也,想鸟迹之多奇[25]。将与能而可传可继[26],岂谋乐而泳之游之。耻魏国之沉沉,徒开墨井[27];笑昆山之浩浩,空设瑶池[28]

\n\n

专其业者全其名,久其道者尽其美。譬彼濡翰,成兹色水。则知游艺之人,尽以墨池而为比。

\n\n

注释:

\n\n

[1]伯英:后汉张芝字伯英,后人尊为草圣。少年时曾临池学书,水为之黑,故称墨池。 [2]栖迟:游息。 [3]俾夜作昼:把晚上当白天用,夜以继日。 [4]日居月诸:日月。居、诸,语气助词。多用来表示日复一日,岁月流逝。 [5]挹(yì):舀。 [6]流离:淋漓。 [7]滴沥:圆润的样子。垂露:书体名,取意于其形。 [8]潎(pì)潎:鱼游的样子。 [9]鬐(qí):鱼脊鳍。 [10]曳尾之龟:出自《庄子·秋水》。 [11]食墨:龟卜术语。指灼龟时龟兆与事先画好的墨画相合。 [12]沮(jù)洳:低湿。 [13]涅、缁(zī):黑色。 [14]知白守黑:出自《老子》。 [15]苹风:微风。 [16]玄渚:深池。 [17]玄流:深泉。 [18]恢弘:发扬,扩大。 [19]淳漆:浓厚的漆,色尤黑。 [20]玄圭:一种黑色的玉器。 [21]傥(tǎng):假如。北流而浸稻:《诗·小雅·白华》云“滮池北流,浸彼稻田。” [22]东门之沤(òu)麻:《诗·东门之池》云“东门之池,可以沤麻。”沤:久浸。 [23]素丝:《吕氏春秋·情欲》云“墨子见染素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24]虫篆:即虫书,一种古字体。 [25]鸟迹:即鸟篆,篆文古体。 [26]与能:推举有才能的人。与:通“举”。 [27]墨井:《魏都赋》云“墨井盐池。” [28]瑶池:《史记·大宛列传论》云“昆仑其高二千五百余里,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瑶池。”

\n\n

赏析:

\n\n

这是一篇唐代科举考试用的律赋,本篇作者此录以存疑。也有说是张仲素的,二人年代相近,但无论王起还是张仲素在唐代都不算很著名的文学家。这篇作品当时是正式应考的,还是练习卷,也不得而知。但这篇小赋写得合规合律,文采斐然,由此亦可见唐代科举之一斑与制式文字的程式,颇值得一读。

\n\n

读律赋,先要对律赋的要求有个初步了解。在唐代,赋是科举考试的一个科目,既然用于考试,就必须有一些额外的要求。对于考生来说,首先要拿到一个题目。这个题目跟后来八股文不同,赋的题目可以说没有范围,不管是自然常识、历史典故还是花鸟鱼虫,什么都有可能。唐代有《日五色赋》《曲江城赋》《燕昭王筑黄金台赋》《窗中列远岫赋》,题目无非就是给出一个主题、一个关键词,如果对此不了解、不熟悉,那么立刻就被淘汰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墨池赋》。历史上有名的墨池不止一个,其中王羲之的最有名,但作者选了张芝的墨池入手。

\n\n

除了题目本身有限定,还有用韵的限制,也就是同时规定必须用哪几个字作为韵脚。韵脚字的规定是随意的,一般就凑成一句相关的话,比如这个题目的韵脚字就是“临池学书,水变成墨”,这八个字连起来可读,但对考生来说则必须将它们逐一安置于韵脚的位置上才能过关。韵脚字以八个为多,但不一定,甚至有的考生偷懒,直接用题目做韵脚字,比如《涟漪濯明月赋》,以题为韵,韵脚字就是“涟漪濯明月”。赋的押韵要求比较宽,也不拘平仄,所以可以这样指定。而作为考生,有的能按次序安排韵脚字,如果不行,只要都用上也不算违规,这篇赋的八个字次序就是打乱的。

\n\n

以上是死的要求,接下来是活的作文。死要求做到了,但文理不通,文采不佳,也是不行的。除了要漂亮的对偶句之外,赋的结构、用典都是重要的指标。结构上说,无非也是起承转合,就是上来要点题,接着按题目铺陈描述,最终来个煞尾。这篇赋题为“墨池”,便先分说“墨”和“池”,紧接着点到主人公张芝学书的故事,最后,做一个理性归纳,指出要有所成就,必须有“墨池精神”。剩下的,就是遣词造句的功力了。赋要求用词典雅,有源有本,而且不妨借题发挥,类似双关的效应。比如要写墨池,其实真正能写的不外乎墨、池和书法。于是,“崩云”“垂露”这样的书法界常用的词汇便被引入,看似是普通的描写,又非常扣题。“白鸟”“玄鱼”,看似普通的景物,却又隐隐地指向张芝以帛练字,漂洗后反复使用的故实。“黑黍”“素丝”无非是说了黑白的变幻,却既是精彩的对句,又全化用《诗经》中的句子,堪称妙手。

\n\n

总之,欣赏律赋的时候,或许看不到更多作者个性化的一面,但其技巧的运用往往能给人带来惊喜,而古代学子熟读经史,能自如化用各种典故成词,值得今人好好学习。

\n\n

(田松青)

\n\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