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虚台

才高多感激,道直无往还。

\n\n

不如此台上,举酒邀青山。

\n\n

青山虽云远,似亦识公颜。

\n\n

崩腾赴幽赏,披豁露天悭。

\n\n

落日衔翠壁,暮云点烟鬟。

\n\n

浩歌清兴发,放意未礼删。

\n\n

是时岁云暮,微雪洒袍斑。

\n\n

吏退迹如扫,宾来勇跻攀。

\n\n

台前飞雁过,台上雕弓弯。

\n\n

联翩向空坠,一笑惊尘寰。

\n\n

(作者:北宋·苏轼)

\n\n

诗人简介:

\n\n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等。

\n\n

赏析:

\n\n

凌虚台,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东湖之畔,是陈希亮任凤翔太守时所建。苏轼曾写过著名的《凌虚台记》,文中说:“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此凌虚之所为筑也。”据记载,苏轼在凤翔任签书判官时,因秉公执法,政绩卓著,被官吏们称为“苏贤良”。这件事引起顶头上司陈希亮的不满,嫉妒地说:“府判官,何贤良也!”以后苏轼起草的公文,他总要涂改数次。苏轼拜望他时,也常常拒不接见,有时让苏轼等待很久,两个人闹得颇不愉快。陈希亮上表入京,弹劾苏轼不服从命令。当凌虚台建起之时,陈太守命苏轼写一篇文章刻石留记,苏轼写出著名的《凌虚台记》,讽刺了陈太守的孤陋寡闻,同时还写了一首《凌虚台》诗以抒情怀。

\n\n

诗和文有异曲同工之妙。诗歌一开始首先从主体意识入手。“道直”是双关语,一是说通往凌虚台的道路是笔直的,二是说诗人的处世之道是耿直的。那庸庸碌碌的官场生涯,真不如登台饮酒,举杯邀青山为伴。接着,诗人又用泼墨写意的手法,着力描绘眼前美丽景致,巍峨的终南山在云海间时隐时现,湍流的山溪向幽静处流淌,悬崖峭壁敞开胸怀露出天然的雄姿,供人欣赏。壮丽的落日依偎着青翠的山峦,让人陶醉在美丽风光之中,心旷神怡。诗的后半部分则着力于抒情。面对眼前美景,诗人不禁诗兴大发,他引用了《列子》中“不治世故,放意所好”的意思,表示他将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不受礼俗所制约。当时正值岁暮,天空飘着雪花,斑斑点点地落在袍子上。随行的官吏退去时留下了行行足迹,宾客们争先恐后,奋勇攀登。台前掠过一行飞雁,台下的人就举起了雕弓。一只只大雁不断从空中坠落,众人的欢笑声、喝彩声响彻尘寰。

\n\n

苏轼在这首诗中,通过登凌虚台的所见所闻,抒发自己忘情于大自然美景的情怀,也排遣了自己心中的郁闷。大自然的景物越是美好,越是引人入胜,反衬出现实生活中的官场生涯,愈是令人烦恼。这种强烈的反差又和诗人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融合在一起,使全诗弹奏出的不是低沉哀怨的旋律,而是达观奋进的乐章。诗的结句“联翩向空坠,一笑惊尘寰”,正是诗人心灵的写照,也是他感情的升华。使人读后,不仅感受到凌虚台景观之动人,更感到诗人情怀之博大。正如法国文学家狄德罗所说:“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证。

\n\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