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牛羊肉会得炭疽病;手机充满电,可延长电池寿命;买死大闸蟹吃更划算……这些说法都是真的吗?当然不是!一起来看真相。
1.吃牛羊肉会得炭疽病
流言:
炭疽病很危险,主要流行于牛、羊、鹿等食草动物,这些动物的肉还是别吃了。
真相:
牛羊等动物对炭疽芽胞杆菌易感,感染后常在短时间内发病死亡,因此病死牛、羊肉以及来源不明的肉不能食用。但通过正规渠道购买的牛、羊肉都是经过检疫的,烹饪时煮熟、煮透,可以放心食用。
炭疽是由炭疽芽胞杆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性传染病,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染很少见,人类常常通过接触患病动物的肉类、皮毛或患病动物的排出物、被排出物污染的物品而感染。但接触健康的牛、羊等动物及其肉类制品,不会导致感染炭疽。
此外,炭疽作为一种细菌性传染病是可以治疗的,青霉素是治疗的首选药物。在大多数情况下,炭疽芽胞杆菌对青霉素没有抗药性。不过,炭疽到了晚期,特别是出现全身出血症候的时候,确实很难救治。因此,炭疽病人治疗的关键在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任何延误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2.手机充满电,可延长电池寿命
流言:
手机锂离子电池循环寿命的国标要求为“不低于300次”,所以最好每次都充满,充满后用光,否则充放电次数很快就达到300次,让电池变得不耐用了。
真相:
延长手机电池寿命,并不是充、放电越完全越好,总让手机处于低电量或者满电量,反而有可能损伤电池,导致其容量减少。最佳的使用方式是浅充浅放、缺电就充、充完就拔。
锂电池依靠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移动来工作,因此,电池正负极能够容纳的锂离子的数量与其容量直接相关。当对电池进行深度充放电时,其正负极材料的结构可能会出现破坏,能够容纳锂离子的空间变小,导致电池寿命的降低。
电池寿命通常用“循环寿命”来评价,即对锂离子电池进行深度充放电,其容量能够保持在80%以上的充放电循环次数。《移动电话用锂离子蓄电池及蓄电池组总规范》(GB/T 18287)对手机中锂电池循环寿命的要求为“不低于300次”,但这不代表我们的手机电池在充放电300次后变得不耐用。
首先,循环寿命的测量中,电池容量的衰减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并不是断崖式或台阶式的;其次,对锂离子电池进行的是“深度充放电”,而在日常使用过程中,电池管理系统有对电池的保护机制,在充满后会自动断电,在电量不足时会自动关机,能够尽可能地避免深度充、放电,因此手机电池的实际寿命是高于300次的。
但我们也不能完全依赖于电池管理系统,平时就要有意识地避免低电量或者满电量。此外,长期不使用手机时,保持其有一半电量,也能有效延长其使用寿命。
3.买死大闸蟹吃更划算
流言:
活的大闸蟹很贵,买死螃蟹吃更划算。只要在大闸蟹死后迅速吃掉,就不会有事。
真相:
大闸蟹(河蟹)是中国特有的淡水产品,其体内游离氨基酸和含氮化合物含量较高,肉质比较松,为微生物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此外,大闸蟹都在淤泥中生长,生存环境适合微生物生长,这就导致鲜活大闸蟹体内、体外菌落总数基数较高。
大闸蟹死后数小时,身体里的有毒物质可能已达到使人中毒的水平。在死亡后的大闸蟹体内,组胺的增长速度很快,即使高温加热后也无法去除,这也是食用死亡大闸蟹后会导致中毒的主要原因。有人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大闸蟹死了之后在室温下放置3小时,体内的组胺含量从3毫克/100克增长到了6毫克/100克……误食患者可能会出现组胺中毒的情况,部分病人可出现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重症患者可出现休克、早搏等症状。
所以,如果发现买回来的大闸蟹已经死了,为了安全最好还是别吃了,除非是发现的时候刚死,然后立刻烹调。在蒸食螃蟹的时候,最好保证螃蟹在100℃以上的高温下持续蒸煮20~30分钟,这样方可彻底杀灭其体内的各种微生物。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无法准确判断大闸蟹的死亡时间,所以还是不吃为好。
4.“听书”只是被动接收信息
流言:
看书是主动学习,听书则是被动接收信息。
真相:
视觉和听觉在大脑中同样以电信号的形式编码,同样需要进行深度加工。大脑并不会区分文字和语言谁“主动”、谁“被动”。
文字以光波的形式被人眼接收,再向大脑传递神经信号,最后到达大脑皮层负责处理文字的区域进行分析和理解。声音信号由耳朵采集,到大脑后形成编码,和视觉信号处理的过程差不多——大脑对这两种信息都需要进行存储、识别、记忆和理解。
听书的过程不但不“被动”,其实比阅读还多出了一道工序——声音的符号化。汉字其实是表音兼表意的文字,当我们听到某个陌生词汇时,第一反应往往是去想它是由哪些字组成的,然后再从大脑中提取与之相关的图像。如果需要记住这个词,我们努力去记忆的是这些字,而不是声音本身。因此,听书对大脑的要求其实更高,也更有利于培养集中注意力的习惯。
5.核技术灭蚊有辐射,不安全
流言:
科学家将核技术应用在了灭蚊上,不仅有点小题大做,而且不安全,可能造成辐射。
真相:
核辐照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已比较普遍,被证明是安全无残留的。比如在食品保鲜领域,辐照灭菌已经被广泛应用,不少食品包装上都印有“采用辐照杀菌技术”字样。
蚊子最让人头疼的特点之一就是它们强大的繁殖能力,核辐照技术灭蚊就是瞄准这一点,给雄蚊做“绝育手术”,科学家在实验室使用射线辐照破坏雄蚊的生育能力,这些不育雄蚊被释放到野外后与野生雌蚊交配,但不能正常孕育后代。采用这种方法灭蚊,对环境的污染可以忽略不计,并且不会破坏生态系统平衡。
实际上,“昆虫辐照不育”属于无公害的生物防治新技术,不仅可以用来灭蚊,还能用在农业上防治虫害。该技术既能消灭害虫,又比使用农药更环保更安全。
6.人类Y染色体正在退化,男人将会消失
流言:
人类的Y染色体正在不断退化,Y染色体的存在可能只剩460万年,未来的世界不会有男人。
真相:
这种说法源自关于Y染色体进化的一些研究。但这种推断并不是科学家的共识,也不是全无漏洞。
之所以说“男性会消失”,是因为作为决定雄性发育的Y染色体退化速度非常快,而且还是往不断变小的方向上退化。根据一篇发表在《生殖、生育和发育》杂志的论文,Y染色体在出现时有1400多个基因,按人类Y染色体上现有的基因数目来看,如果基因丢失的速度是线性的,那么每100万年,Y染色体就会失去4.6个基因。如果按这个速率发展,那么在460万年后,人类的Y染色体也就不复存在了。这也是网上流传的男性消失时间的依据。
Y染色体在过去确实发生了很大退化,但不能简单认为Y染色体会一直退化下去,更不能说是多少年后就一定消失了。另外,Y染色体也有防止突变的自保手段,比如Y染色体上有大量的重复序列,可以用这些重复序列完成自我重组。这种自我重组的机制或许正在帮我们稳住Y染色体,减缓它退化的趋势。
此外,由于Y染色体的退化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Y染色体上的基因和功能会不断转移到其他染色体上。换句话说,物种也会演化出新的性别决定机制。
7.太空环境会使航天员发胖
流言:
三位中国航天员到达空间站后,脸庞明显变得圆润,这是因为空间站里的低气压使人“膨胀了”。此外,空间站伙食不错、运动空间少,也造成了航天员发胖。
真相:
在失重的状态下,航天员的血液将涌向大脑和上身,血液的黏稠度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面部浮肿,甚至是头部发胀的情况。伙食、运动因素不会迅速造成这类变化。
我们身体的血液、体液分布都是与地球上的重力环境相适应的,到了太空失重环境下,体内的血液和体液分布会发生变化。航天员乘火箭升空和进入太空时,会发生全身血液的再分布。当火箭点火升空的那一瞬间,航天员就会体验到非同寻常的超重感觉。在这个过程中,人体的血液和体液会往下肢转移。而实现船箭分离以后,航天员则会体验到从超重到失重的过程,整个身体的血液会一下子涌向头部。这时人体会出现强烈的不适应,就像地面上的晕车和晕船感觉。
其实,如果头部血液聚集过多,有时还会导致航天员嗅觉和味觉发生变化,甚至出现头疼、血压异常等情况。但是,只要提前有应对举措,就不会出现特别严重的情况。因此,航天员脸变圆润不是因为发胖了,而是特定环境下体内血液再分布的结果。(记者张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