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八月壬子,旅游于蜀,寻茅溪之涧。深溪绝磴,人迹罕到。爰有松焉,冒霜停雪,苍然百丈,虽崇柯俊颖,不能踰其岸。呜呼斯松,托非其所,出群之器,何以别乎?盖物有殊类而合情,士有因感而成兴,遂作赋曰:
\n\n
惟松之植,于涧之幽。盘柯跨崄[1],沓柢[2]凭流。寓天地兮何日?沾雨露兮几秋?见时华[3]之屡变,知俗态之多浮。故其磊落殊状,森梢峻节。紫叶吟风,苍条振雪。嗟英览[4]之稀遇,保贞容之未缺。攀翠崿[5]而形疲,指丹霄而望绝。已矣哉!盖用轻则资众,器宏则施寡。信栋梁之已成,非榱桷[6]之相假。徒志远而心屈,遂才高而位下。斯在物而有焉,余何为而悲者?
\n\n
注释:
\n\n
[1]崄(xiǎn):高峻。 [2]柢:树根。 [3]时华:时光。 [4]英览:明察。 [5]崿(è):山崖。 [6]榱(cuī)桷(jué):椽子。
\n\n
赏析:
\n\n
王勃出身积学之家,是隋末大儒文中子王通的孙子,年未弱冠便应举及第,被沛王招为王府修撰。唐高宗总章二年(669),王勃替沛王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的游戏之作,触怒唐高宗,被逐出王府,客游剑南。《涧底寒松赋》开篇有“旅游于蜀”之语,当作于此时。
\n\n
左思《咏史诗》“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与此赋之意境多有相合,当为所本。此赋意旨由序文“托非其所”四字点明,以涧底寒松为喻,寄托才高志远而流落不偶之郁愤情怀。寒松生于涧底,托于幽谷,长寓天地,广沾雨露,历经沧桑而气度非凡,“苍然百丈”“崇柯俊颖”是其材质,“冒霜停雪”“森梢峻节”是其德操,“紫叶吟风”“苍条振雪”是其风致,然而寒松虽有此“出群之器”,却因为长在涧底而不能升出谷岸,为人所重,只能厕身于杂木群草之中,引起诗人的感慨。自古以来才士沉沦者不知凡几,如寒松之士者虽然能保持自己的节操,但得逢知遇(“英览”)的机会实在太过稀少,不论是渴望提高地位扬眉吐气(“攀翠崿”),还是希望得到明主赏识建功立业(“指丹霄”)都是非常困难的,日复一日,寒松怎能不筋疲力尽、心灰意冷?诗人仕途失意,托物喻人以表白心志,指出这种情况出现的缘由是“用轻则资众,器宏则施寡”,器物轻微,使用的范围就广,大器宏才,反而难以得到施展才能的机会。诗人善于以议论抒情,其“徒志远而心屈,遂才高而位下”之句,可视为后来杜甫《古柏行》“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之先音。
\n\n
《涧底寒松赋》以四六句型为主,骈散交错变化,清新挺拔,继承了魏晋南北朝以来抒情咏物小赋的艺术风格,讲究声色,对仗妥帖而音韵谐美,造语清艳而不流于靡丽,前者如“磊落殊状、森梢峻节”,大量使用联绵字以造成铿锵顿挫之势,令人吟诵之下即能体味磊落峻节真意,后者如“紫叶吟风,苍条振雪”,字面华美而意境超逸,一笔即画出寒松之俊朗风神。
\n\n
诗人在继承之外复有创新,抒发感情直接而真挚,磊落不平之气倾吐而出,如“栋梁之已成”前之“信”字、“榱桷之相假”前之“非”字、“志远而心屈”前之“徒”字,“才高而位下”前之“遂”字,字字有力,完全表达了诗人的郁愤之情和不甘之意,“斯在物而有焉,余何为而悲者?”只不过是自嘲而已。诗人写作此赋时年仅弱冠,正是意气风发、渴望功名之时,是以虽郁愤而不颓唐,虽自嘲而无暮气,少年英杰之气时时逸出。
\n\n
(孔燕妮)
\n\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