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
\n\n
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
\n\n
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
\n\n
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
\n\n
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
\n\n
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
\n\n
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
\n\n
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n\n
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
\n\n
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
\n\n
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
\n\n
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
\n\n
(作者:唐·杜甫)
\n\n
作者简介:
\n\n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京兆(今陕西西安)杜陵,生于河南巩县。早年漫游各地,天宝中,入长安应制举,落第,困守长安十年。天宝十四载(755),向玄宗上《三大礼赋》,被授官,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安史乱起,奔凤翔谒肃宗,授左拾遗,后因房琯事件牵连,弃官入蜀,严武荐为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晚年流落夔[kuí]州、湖湘,卒于小舟中。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历经玄宗、肃宗、代宗三朝,其诗多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记录了唐王朝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怀,诗风沉郁顿挫,格律精严,被称为“诗史”。又被誉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有《杜工部集》。
\n\n
点评:
\n\n
这首诗是杜甫在天宝十一载(752)秋登慈恩寺塔时所作。慈恩寺塔始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652),武则天长安年间重建,是唐代著名的登临游览之地。当时与杜甫一起登塔的还有诗人高适、薛据、岑参、储光羲,即诗题中所说的“诸公”。这些诗人各有诗作,而以杜诗为佳。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同时诸公登塔,各有题咏。薛据诗已失传;岑、储两作,风秀熨贴,不愧名家;高达夫出之简净,品格亦自清坚。少陵则格法严整,气象峥嵘,音节悲壮,而俯仰高深之景,盱衡今古之识,感慨身世之怀,莫不曲尽篇中,真足压倒群贤,雄视千古矣。”
\n\n
此诗通过描写登临高塔所见景物和所思所感,含蓄地表达了杜甫对昏暗时局的忧虑和慨叹。诗中极力突出塔势之高,在高塔上俯视神州,看到的是:“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秦山高低起伏,似乎被分割成许多碎块,泾水与渭水也已分辨不清,能看到的只是朦胧一片的都城长安,而这朦胧正与时政的昏暗相类。于是诗人回首呼唤虞舜,希望玄宗能将太宗的大业继承下来。可现实是玄宗像周穆王和西王母饮宴瑶池一样淫乐无度,贤能的人不断遭受排斥,如同黄鹄那样哀鸣而无处可以投奔;那些趋炎附势的人则像随着太阳温暖转徙的大雁,只顾谋求私利。全诗于写景中寄托身世之感和忧国之意,寓意深远,颇能体现杜诗浑涵汪茫、千汇万状的特色。
\n\n
(摘自《长安吟咏》,中华书局2016年版)
\n\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