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淮西之明年[1]冬,予自江州司马授忠州刺史,微之[2]自通州司马授虢州长史。又明年春,各祗命[3]之郡,与知退[4]偕行。三月十日,参会于夷陵。翌日,微之反棹送予,至下牢戍[5]。
\n\n
又翌日,将别未忍,引舟上下者久之。酒酣,闻石间泉声,因舍棹进,策步入缺岸。初见石,如叠,如削;其怪者,如引臂,如垂幢。次见泉,如泻,如洒;其奇者,如悬练,如不绝线。遂相与维舟岩下,率仆夫芟芜刈翳,梯危缒滑[6],休而复上者凡四五焉。仰睇俯察,绝无人迹,但水石相薄,磷磷凿凿,跳珠溅玉,惊动耳目。自未讫戌,爱不能去。俄而峡山昏黑,云破月出,光气含吐,互相明灭,晶荧玲珑,象生其中,虽有敏口[7],不能名状。
\n\n
既而,通夕不寐,迨旦将去,怜奇惜别,且叹且言。知退曰:“斯境胜绝,天地间其有几乎?如之何俯通津,绵岁代[8],寂寥委置[9],罕有到者?”予曰:“借此喻彼,可为长太息,岂独是哉?岂独是哉?”微之曰:“诚哉是言。矧吾人难相逢,斯境不易得;今两偶[10]于是,得无述乎?请各赋古调诗二十韵,书于石壁。”仍命予序而纪之。又以吾三人始游,故目为“三游洞”。洞在峡州上二十里北峰下两崖相廞间[11]。欲将来好事者知,故备书[12]其事。
\n\n
注释:
\n\n
[1]平淮西之明年:唐将李愬以元和十二年(817)冬十月生擒吴元济,淮西乱平。明年,即元和十三年(818)。 [2]微之:元稹字。 [3]祗(zhī枝)命:奉命。祗,敬,引申为敬奉。 [4]知退:白行简字。 [5]下牢戍:即下牢关,在今湖北宜昌西。 [6]梯危缒(zhuì坠)滑:高峻处用梯子爬,滑溜处则用绳子拉。 [7]敏口:即巧嘴。 [8]岁代:年复一年,谓长久以来。 [9]委置:被抛在一边。 [10]两偶:两种偶然的事情,此指会良友和遇胜境。 [11]两崖相廞(qiàn欠)间:指两山崖相衔接处。廞,通“嵌”。 [12]备书:详细记载。
\n\n
赏析:
\n\n
这是一篇序体山水游记,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这年三月,白居易由江州司马迁忠州(今四川忠县)刺史,挚友元稹也由通州(今四川达县)司马改授虢州(今河南灵宝)长史,两人相遇于夷陵。当时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随行,三人一同游览了西陵峡口下牢津的一个石洞,各赋一诗题壁,因名此洞为“三游洞”。本文是白居易为三人游洞诗写的序。
\n\n
第一段写三人相会的情形,着墨不多,而其背景、时间、地点以及人物关系交代得一清二楚。从“微之反棹送予”这一细节中,则可体会到元、白二人的深挚情谊。用笔简妙,为下文抒写惜别之情预作铺垫。
\n\n
第二段写三人发现并游览三游洞的经过,是本文的重点所在。临别之际,不忍分手,彼此牵引着船,久久地在江中来回航行,忽闻石间泉声,便下船上岸,步入缺岸寻找。他们一边循声探索,一边观赏景物。石则观其形状之“怪”,像人工着意堆叠和劈削而成;而石钟乳就像张开的臂膀和下垂的旗帜。泉则赏其势态之“奇”,像飞泻,像喷洒,像悬挂的白带,像不断的白线。动静结合,给人如临其境的感觉。他们又把船拴在岩石下,割杂草,除障碍,进洞游览。作者突出“险”“惊”“幻”三字。“梯危缒滑”,“休而复上者”达四五次之多,攀登艰难,写出洞的险峭、滑溜;水石相击,发出“磷磷凿凿”的巨响,溅出如珠似玉的水花,作者以“惊动耳目”四字,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洞中黄昏,景色奇绝:“俄而峡山昏黑,云破月出,光气含吐,互相明灭,晶莹玲珑,象生其中。”寥寥几笔,便把洞中光彩变幻的景物如画般地展现,使人目夺神移。这“险”“惊”“幻”的景色,描绘得神奇美妙,作者犹有“虽有敏口,不能名状”的遗憾。
\n\n
末段因景伤情,抒写“怜奇惜别”的感慨,加深了文章的思想内涵。爱景之奇,惜友之别,二者融为一体。三人的对话,“且叹且言”,尤其是作者的慨叹,借此喻彼,含英才被贬之意,意味更为深长。末了,以介绍作序原因、洞名来历及三游洞的具体位置作结,收笔从容自然。
\n\n
这篇文章叙事简洁有序,写景生动逼真,抒情含蕴深邃。明人杨慎评曰:“白居易《三游洞记》:‘云破月出,光气含吐,互相明灭,晶荧玲珑,象生其中,虽有敏口,莫可名状。’造语如此,何异柳宗元。世以为大易轻议之,盖亦未能深玩之也。”(《丹铅杂录》卷七)他把白居易与柳宗元相提并论,是慧眼别具的。作为诗人,白居易和柳宗元一样,写景叙事充满着诗情,但两人处境、性格、艺术素养有所不同,因此柳宗元写永州山水,雄奇峭拔,感慨颇深,而白居易写景状物则清新隽永,自然浑成。这篇优美的游记小品,正体现了这种风格特色。
\n\n
(潘裕民)
\n\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