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年谱》在“1930年7月”条目下记载:“在进军途中作《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1962年5月号,总题为《词六首》,此词以《蝶恋花》为题。196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毛主席诗词》时,此词标题为《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郭沫若在《人民文学》1962年5月号《喜读毛主席的〈词六首〉》中指出:“主席的诗词经过反复锤炼,所以气魄雄浑而音调和谐,豪迈绝伦而平易可亲,人人爱读,处处弦诵,然而在事实上却未见得人人都懂,首首都懂。”这首词就是毛泽东诗词较为难解的篇章之一。
一
从八一南昌起义到1930年上半年,中国革命形势不断发展。中共党员已发展到10多万人,开辟10余块苏区。1930年5月,国民党军阀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之间爆发了中原大战,给革命势力的发展造成有利条件。
然而,当时的党中央领导人片面夸大了形势有利的一面。1930年6月1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会师武汉,饮马长江”的口号。6月15日,中共中央致信红四军前委,强令红四军进攻南昌、九江。
当时,毛泽东正率领红四军在闽西汀州休整,他并不赞同中央政治局的形势判断和决策部署,但又要执行党中央的命令。毛泽东率红军第1军团由汀州出发,进逼南昌的进军途中,他以十分复杂的心情写下了《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
二
词的上阕写队伍出征,表现红军誓把反动派彻底消灭的战斗决心和必胜信念。“六月天兵征腐恶”,毛泽东从汀州出征写起。天兵,民间有天兵天将之说,既是神兵,又是义兵。反动派诬称革命武装称为“赤匪”,毛泽东则用“天兵”喻指红军乃正义之师。征腐恶,正义的讨伐,清除一切腐朽丑恶势力和现象,这正是红军作为仁义之师的应有之义。
“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缨,本义指带子。《礼记·曲礼上》:“女子许嫁,缨。”古代女子许嫁时所系的一种彩带,后引申为拘系人的长绳。毛泽东借用“长缨”比喻工农武装力量。鲲鹏,典出《庄子·逍遥游》。毛泽东诗词中,多次出现鲲鹏意象,如“鲲鹏击浪从兹始”“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毛泽东笔下的“鲲鹏”,多属褒义。在“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之中,毛泽东反其意而活用这个意象,喻指不可一世的国民党反动派。以鲲鹏之大,反衬出手握“万丈长缨”的工农红军的必胜信念和冲天豪气。
“赣水那边红一角”。赣水,指赣江。红一角,指红色根据地。“偏师借重黄公略”。偏师,指配合主力作战的侧翼部队。黄公略率部在赣西南和赣江流域活动,深入开展土地革命,相对于毛泽东所率主力,属于侧翼。开首两句后,毛泽东没有沿着“从汀州向长沙”的进军路线写。他避开这一话题,去写远离进军方向的“那边”,话语中藏有深意。
下阕继续写“向长沙”的进军活动,表现军民的士气和自己的感慨。“百万工农齐踊跃”。工农,包括红军、赤卫队、工农群众。踊跃,兼含奋起攻击和争先恐后二义。“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席卷”“直捣”有力地写出红军转战湘鄂赣三省的英雄气概和人民战争的伟力。“国际悲歌歌一曲”,指激昂悲壮的《国际歌》。“狂飙为我从天落”。狂飙,象征革命的大风暴。这既是一种乐观展望,也是一种坚定信念。何其芳在《毛泽东思想之歌》一文中提到,1961年1月23日下午,毛泽东在谈话中讲:“史沫特莱说,听中国人唱《国际歌》和欧洲人不同,中国人唱得悲哀一些。我们的社会经历是受压迫,所以喜欢古典文学中悲怆的东西。”
三
这首词在1962年《人民文学》搜集的传抄稿上题为《蝶恋花·进军南昌》,发表时为《蝶恋花》。传抄稿与后来的正式发表稿存在诸多不同。如“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两句,传抄稿作“六月红兵征腐恶,欲打南昌必走汀州过”。“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两句,传抄稿作“十万工农齐会合,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狂飙为我从天落”句,传抄稿作“统治阶级余魂落”。1963年,作者主持编辑《毛主席诗词》时,清样稿上开始题为《从福建到湖南路上作》,接着改为《从汀州向长沙路上作》,最后定为《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词题和词句的修改,体现出毛泽东的精益求精,也折射出毛泽东内心的矛盾心理。
再回到历史。这首词写于1930年7月,毛泽东正处在两难境地:完全遵命而行,后果可想而知;公然抗命,违背组织原则。毛泽东对中国革命既有宏观的思考和长远的谋划,又有近期的打算和明确的措施。毛泽东既要保持红军指战员高昂的革命热情,又要避免因“左”倾盲动而使红军战士作无谓牺牲。
于是,在具体的军事行动中,便出现了相机行事、灵活权变的特殊情况,进而在毛泽东的词作中寄寓了矛盾的心境和复杂的诗境。这首词情调复杂多变,跌宕起伏。时而怒火喷发,豪情万丈;时而心有喜悦,称许赞赏;时而纵横捭阖,气吞山河;时而激昂慷慨,深沉悲壮,从而给读者带来丰富多样的审美体验。其中最耐人寻味的,是“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一句,颇有“顾左右而言他”的意味。
作品以“从汀州向长沙”为题,但并没有过多着墨于行军、打仗的线路和经过,更没有呈现进攻大城市的战况,而是赞美黄公略开辟和巩固根据地的业绩和贡献。这是毛泽东在“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特定背景下,依然坚信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或者说他以含蓄的方式批评“城市中心论”的错误路线。这句话意味深长,红军要想“征腐恶”“缚鲲鹏”,最根本的还是要坚持走“工农武装割据”的正确道路。
原标题:赣水那边红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