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两则新闻引起业界的关注:一是美国苹果公司宣布在其新款手机上全面推行eSIM,二是工信部公布我国移动物联网终端连接数超过人的连接数,迈入“物超人”时代。它们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内在联系?手机卡会被eSIM取代吗?运营商又该如何应对即将来临的这场“风暴”?
iPhone14再次引燃了业界讨论eSIM的“热度”。
日前,美国苹果公司发布iPhone14系列手机,其中,美国市场在售的所有机型仅支持eSIM技术,其他国家和地区多数推行的是实体SIM卡和eSIM并行的策略。据其官网上公布的数据,目前全球超过80个国家或地区的约260家电信运营商支持在智能手机上使用eSIM业务。我国市场上的手机目前仅支持实体SIM卡。
9月15日,工信部在回复网友留言时表示,目前正组织有关单位研究推进eSIM技术在平板电脑、便携式计算机及智能手机上的应用,待条件成熟后扩大eSIM技术应用范围。
随着5G及相关行业的发展,更多联网设备可能先于智能手机普及eSIM技术,而手机目前的地位也会被更多物联网设备的使用所动摇。eSIM可能不会在短时间内应用到手机上,但在不远的将来,人们可能不再像现在这样关注手机用的是实体卡片或虚拟卡片。
eSIM前景广阔
手机SIM卡每个人都不陌生,现在却走到了另一个十字路口,保留还是取消,成了一个问题。
简单来说,eSIM就是嵌入式的SIM卡,是将传统的SIM卡直接嵌入设备芯片上,这意味着用户不再需要通过烦琐的步骤拆卸SIM卡。
iPhone14系列手机在美国全面改用eSIM后,社交平台上已有不少海外用户分享如何开通eSIM的教程。如果要把安装实体卡的旧手机上的号码转移到新手机,只需把两个手机靠近放置,并点击新手机里的蜂窝网络添加eSIM,从附近的iPhone上转移并等待一会,信号就会从旧手机转移到新手机上,而原有SIM卡失效。
实际上,eSIM并不是一项新技术。早在2011年,苹果公司向美国专利和商标局申请了一项虚拟SIM卡专利。苹果公司称该专利可以让用户无须使用SIM卡就可以直接访问运营商提供的无线网络。同时由于不需要使用SIM卡,未来的iPhone将变得更薄、更美观。2018年,苹果公司在iPhone XS系列上采用“实体SIM卡+eSIM”的形式实现双卡双待,正式宣布手机产品进入eSIM时代。
纵观手机在过去几十年的变化,体现在SIM卡方面,则是典型的由大变小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德国开发出首张SIM卡,其形状大小和银行卡一样。此后30年,SIM卡的尺寸不断缩小。随着手机集成化程度不断提高,特别是对可穿戴智能设备(智能手表、运动手环、智能眼镜)而言,即使是Nano-SIM的尺寸也还是太大。2016年,GSM协会发布了智能手机eSIM规范,标志着eSIM正式诞生。与传统插拔式SIM卡不同,eSIM将卡号等用户信息直接载入手机内部,可激活打电话、发短信等传统服务,还能在全球范围内将终端设备快速接入当地网络。
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吕廷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eSIM 最主要的特征是便利性。消费者通过OTA(空中认证)方式关联设备,不再需要去营业厅,而是实现在线办理。一些可穿戴设备利用eSIM共用一个手机号,便可实现多设备关联。
事实上,与传统SIM卡相比,eSIM在多个属性上都表现出色,包括配置、尺寸、灵活性、安全性、客户体验等。eSIM的体积仅为传统SIM卡的10%,且其抗震性、耐高温、可靠性更强,更能适应恶劣的工作环境。而传统可拆卸的SIM卡使用中常常会出现换卡、剪卡等易磨损的情况,使用寿命短,占用设备物理空间。
对于行业来讲,吕廷杰认为普及eSIM可能会在未来实现各种终端更高的集成度。不再使用SIM卡,耗电和卡槽成本同样会减少,在成本降低的同时功能也会提升,实现更高的效益。比如,目前eSIM已经应用到车联网、共享单车和消费级电子设备等众多领域。共享单车最新的智能锁就是基于eSIM芯片设计,实现了更省电、终身免维护,且防盗能力强。
在汽车领域,如今几乎所有汽车厂商都已宣布将在新下线的汽车中植入通信芯片以实现互联。据相关媒体报道,车联网对通信的要求实际上是安全性的需求,eSIM在安全性上更有保障,当发生事故的时候,在车主无法进行操作的情况下,车主要跟后台主动通信,eSIM可以起到一个非常关键的作用,传统插拔卡可能无法在发生碰撞后确保这个业务的正常使用。
智慧物流也是eSIM的典型应用场景。跨越不同城市乃至国家的物流车队,大多配备了采集各类数据的传感器,每天采集大量的遥测数据,其完整性和流通性非常关键。eSIM让数据不会因为信号不佳或者更换SIM卡而产生中断。并且随着物联网应用进一步普及,以及5G通信、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逐步成熟,eSIM高集成、小型化、免维护、长连接等方面的优势会进一步显现。
全面推行eSIM条件尚缺
据媒体此前报道,华为于2015年6月在部分机型中提供了类似于eSIM的“天际通”国际漫游服务。但华为对此升级并未做大规模宣传。同年8月,小米也曾在移动操作系统MIUI7中提供了类似的“小米漫游”功能,后来此服务也不了了之。
“传统SIM卡被局限在单个运营商的服务网络中,如果想要更换运营商还需同时更换SIM卡,eSIM直接嵌入设备的主板上,不属于任何一个运营商。”独立电信分析师付亮表示。
在传统SIM卡时代,用户无论访问什么网站,使用哪些应用都必然要为这个运营商的网络服务支付费用。无论SIM卡插在什么样的手机里,用户与运营商的服务关系都不会改变,除非用户到运营商的营业网点去更换一张新的SIM卡。而eSIM理论上可以在不同运营商的多种套餐之间自由切换。
“运营商对于eSIM需要进行比较分析,运营商的网络毕竟是重资产,需要大量投资而且不断地更新换代。”吕廷杰认为。
安全性也是常被提及的原因之一。电信网络诈骗是近年高发的社会性“毒瘤”之一,而提供网络和通信服务的电话卡常被不法分子利用。2021年7月,工信部联合公安部发布了《关于依法清理整治涉诈电话卡、物联网卡以及关联互联网账号的通告》,指导电信企业建立高风险电话卡“二次实人认证”制度,集中对公安机关通报的涉案电话卡、高风险电话卡以及关联互联网账号进行了系统清理整治,着力切断电信网络诈骗通信渠道。推行eSIM让用户入网更加隐蔽,或许会给反诈工作带来更大的治理难题。
“除了使电信网络诈骗的监管难度和实名制监管的难度加大以外,使用eSIM在数据传输收集的过程中,还会有数据泄露的风险,在技术自主可控之前,监管还是会比较谨慎。”IDC中国高级分析师郭天翔表示。
此外,用户的使用惯性也必须考虑在内。长期以来,插拔SIM卡的模式已经成为用户的习惯。当一部手机发生故障或没电,用户的做法可能是把手机卡抽出来放进另一部手机来检验。eSIM能否做到像传统拔插SIM卡一样自由简便,目前还没有定论。
物联网时代,手机卡何去何从
正当行业热议eSIM卡是否会成为主流时,我国正式进入“物超人”时代。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末,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发展移动物联网终端用户16.98亿户,较移动电话用户16.78亿户多2000万户。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认为,“物超人”意味着移动物联网迎来规模化爆发的重要时间节点,进入“迈向百亿物联”的新时代。移动物联网已发展成为移动通信业务新的增长点,为电信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与路径。
移动物联网领域最早应用eSIM。早在2018年,三大运营商就开始eSIM业务的试点与布局,2020年10月,三大运营商均已获批可在物联网领域提供eSIM技术应用服务。
目前通行的是“eSIM一号双终端”业务,即用户可在手机主号码的账户和套餐下添加一个eSIM附属终端附卡,共用一个手机号码和套餐。据运营商官网介绍,当主号码来电时,两个终端会同时提醒,任意终端均可拨出电话,打破了手机作为唯一移动通信载体的束缚。
研究机构Counterpoint在eSIM设备市场展望报告中称,2021年在智能手机、物联网等领域的带动下,eSIM硬件设备出货量超过3.5亿台。而2021—2030年将有累计超过140亿台eSIM设备出货。
智能穿戴设备可能成为移动物联网的下一个增长点。头豹研究院在《2021年中国智能可穿戴设备行业概览》中指出,过去5年,中国智能可穿戴设备行业市场规模由114.8亿元增长至632.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40.7%。预计到2024年,中国智能可穿戴设备行业的市场规模达到1285.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约19.4%。
另据IDC《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季度跟踪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可穿戴市场出货量近1.4亿台,同比增长25.4%。预计2022年,中国可穿戴市场出货量超过1.6亿台,同比增长18.5%。据其预计,到2025年,我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接近8亿台。
对此,吕廷杰表示:“互联网将来的发展一定是让我们不仅可读可写,还可以拥有。”前两代互联网仅实现了可读可写,用户既不拥有自己的数据,也不拥有自己的账号。
移动物联网时代,由大量的物联成的网络便是吕廷杰眼中“可拥有的互联网”。他进一步表示,未来不是不通信,而是通信载体可能是腕表、眼镜或其他可穿戴设备。他举例表示,接听电话可以直接用智能耳机,而不必拿起手机,这就意味着手机上的功能被分散了。手机的功能被打散成为各种可穿戴设备,每一个设备实现手机中的某些功能。
届时,必然是eSIM盛行的时代。因为消费者一定不愿在可穿戴设备中插入SIM卡。(记者方正梁)
原标题:手机卡会被eSIM取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