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快阁》:文人风骨的自在行吟

有这么一个身影,伫立于大宋的某座阁楼之上,倚在暮色斜晖里,用闪烁着宽仁慈爱的眼神凝眸苍生,以孱弱的书生之身面对来自朝堂的压力,却依然从容不惧、宁折不弯。他七岁时就有“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之少年老成,此时更是内心一片空寂,生出弄笛泛舟的归隐之思。这个孑然身影就是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

公元1082年,黄庭坚时任吉州太和县(今江西泰和)知县,当时朝廷颁布征收盐税的政策,税额与政绩直接挂钩。其他县都拼命收税,黄庭坚目睹百姓的困苦,以“穷乡有米无食盐”为由,拒绝执行这一劳民的新政。10月的某个傍晚,雨后初晴,38岁的黄庭坚登上快阁,在晚晴余晖里,倚栏远眺,思绪万千,遂写下《登快阁》。

诗中他唤自己痴儿,化用众多典故,表达了对官场的不满。

晚霞的逆光中,诗人孤孑的背影隐在快阁的影子里。他远望无数秋山,落叶飘零,浩渺的天空显得更加辽远阔大。明月下,江水澄明如练,缓缓东流。诗人不由迸发出“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的千古绝唱,这是诗人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的描绘,更是诗人博大胸襟的写照。

人生羁旅,壮志难酬,解脱的出路何在呢?对于清高耿直的黄庭坚来说,离百姓越近,离官场就越远。既然做不到和光同尘、圆滑柔软,还不如坐上归船,吹弄着悠扬的长笛,回到那遥远的故乡。

黄庭坚曾在官府前刻16字:“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并倡导“当官莫避事,为吏要清心”“不以民为梯,俯仰无所怍”的从政为官主张。如此铮铮风骨,导致他在官场处处碰壁,动辄得咎。

公元1095年,黄庭坚开始了一段越贬越远的生涯,直至公元1105年病逝于贬所宜州。这年9月30日,干旱多日的宜州下了一场小雨,酷热的天气变得凉爽无比。黄庭坚高兴得手舞足蹈,叫来友人范寥喝了几杯小酒。微醺后,黄庭坚脱掉鞋子,把双足伸到屋檐外淋雨。清凉的雨点落到脚面,他惬意极了,笑得满头白发散乱,回头对范寥说:“真舒服啊!官场诟谇谣诼,司空见惯,何必放在心上。哈哈,吾平生无此快也……”话音未落,他慢慢倒了下去,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公元1109年,黄庭坚门人护其灵柩从宜州归葬故里,其子把黄庭坚葬在黄氏祖茔之西。今有“华夏进士第一村”之称的修水双井,前来拜祭者常年往来不绝。

黄庭坚为我们留下了2000余首诗作,所创立的江西诗派,工于炼字和用典,风格奇崛生新,标志着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历程中宋诗特征的成熟和确立,也使得宋诗能以其独特的风格与唐诗并峙。“江西诗派”的影响几乎覆盖南宋初、中期的诗坛,直到晚清的“同光体”都深受其文学思想的影响,前后延续了800多年时间。

此外,黄庭坚的书法艺术成就甚高,为“宋四家”之一。2010年,他的一幅《砥柱铭》卷拍出了4.368亿元的天价,创造了中国艺术品拍卖的世界纪录,其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受追捧程度可见一斑。

黄庭坚一生的仕途极为黯淡,与他过人的才华极不匹配,但他在入世与出世间的洒脱无羁,终生坚守的风骨与气节,足以名垂青史。

原标题:《登快阁》:文人风骨的自在行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