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井

如果要表达一种感恩之情,是说“吃水不忘挖井人”,还是说“饮水思源”?也许,乡亲们更喜欢用前者,而文人们更喜欢用后者。前几年我在教学《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时,乡村学校的孩子们没有提这样的问题,因为一年级的孩子们还没学习“饮水思源”这个成语。我在课堂上带着孩子们认读生字、诵读课文,恍惚之中回到了童年岁月。

课本就像一口井,文化像井水一般,不知不觉滋润着一代代年轻人的心。我隐隐记得,当年我的老师也没有讲过“饮水思源”这么文气的话题。无论是当年的我,还是现在的乡村孩子,对于井,都感到陌生。我们享受着自来水的便利,“吃水”不再是艰难的生活问题。为此,孩子们对挑水、挖井、立碑,自然都是当作一部“历史剧”来看待的。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大都是先在课文里知道沙洲坝红井的。而我无从理解,先看到红井再读到课文,会是一种怎样的兴奋。我和学生共同熟悉一种方言——“吃水”,普通话是“喝水”。后来我到北方上大学,当我说到江西、说到瑞金时,同学们竟然都知道红井,而那篇课文仿佛成了我的籍贯。说实话,当我听到同学们赞叹红井时,内心却有种“东家丘”的惭愧。而这种惭愧慢慢引导我再次向红井靠近,仿佛红井的课文能让我再次成长。

在大学校园里,五湖四海的方言与普通话互相冲撞。在普通话的交流中,“吃水不忘挖井人”已成为自然而然的话语,超越了南北的差异。这时候,我才吃惊地发现,课本的影响是如此深远。

当我与爸爸聊起红井时,才知道爸爸跟红井的情愫远比我深。关于红井的新闻稿,他不知道写过多少篇。关于红井的诗歌,在《诗意瑞金》一书中反复出现。他编辑的报纸副刊就叫“红井水”,读过的红井题材稿件自然不计其数。爸爸还有一个特别的经历,即参与了一次寻访活动——寻找《吃水不忘挖井人》课文作者。

我问起结果。爸爸说,后来出版社的老同志说,课文是集体创作的,是根据当年大量红井故事提炼创作的,课文插图作者倒是找到了一位,叫蒋德舜。爸爸还知道有关这篇课文的许多事情。这篇百字的《吃水不忘挖井人》被称为“中国经典小学课文”之一。

爸爸告诉我,他最近还了解到碑文的来源。据说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慰问团来到瑞金,带来了毛主席的题词:“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瑞金人民受到鼓舞,就借红井的石碑来“回礼”:“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原标题:童年的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