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真的能准确报志愿吗?靠测试来报志愿靠谱吗?

2021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达1078万,创下历史新高。

高考分数出来后的重头戏是报志愿。面对数以千计的高校,还有平行志愿、大类招生、提前批、滑档等概念,很多人都会有那么一点“抓狂”。

这该怎么办呢?有的人会找老师或者前两年参加过高考的“过来人”请教,也有人则准备花钱求助。

据分析报告,在上半年通过志愿填报辅导或辅助软件获取志愿填报信息的比例从2020年的28.2%增长到32.2%。

一些天价报志愿服务也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中,而且其名字一个比一个“高大上”,有叫“智能填报”的,有叫“大数据分析”的……

那么这些真的靠谱吗?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人工智能填报高考志愿目前是否可行。

人工智能真的能准确报志愿吗?

当前主流的人工智能方法,需要大量的数据来训练预测模型。要填AI志愿,需找到历年的高考分数名次与录取学校数据,进而将这些数据用数学的方法表示,用于训练能够拟合这些数据并且有一定预测能力的AI模型。

然而这些年来,大学的数量、考生的人数、考试的规则、考试的总分、扩招的规模、学校的招生政策等全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便经过数据处理可以在一定程度缓解这种差异性,但总的来说,数据在可靠性和丰富度方面还有不足。

而人工智能模型擅长的是在不变的规则下,进行未来的预测。如果用很久以前的高考志愿填报数据来训练现在的模型,即便能找到很全的数据,经历志愿填报规则的几番改变,大概率只能学到很浅显的“知识”,极端一点举例,这就像用五子棋谱来训练围棋AI,可能这个AI只能学到什么是黑棋什么是白棋而已。

换句话说,人工智能填报志愿系统就是根据历史数据学习出一个模型,这个模型是适用于过去的规则的,且数据量越大(规则保持不变的年数越多),就越稳定。所以越在近几年发生改革,理论上系统的准确率就越低。

而近几年,各省份纷纷开展高考改革,其中当然包括了志愿填报部分这个重头戏,如2021年江苏省刚刚改革,高考总分由480分升为750分,考试采用“3+1+2”模式,合并批次,探索投档模式改革试点,建立“职教高考”制度等,“这些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AI的预测的准确度”。

AI报志愿的一些隐藏的“坑”

更糟糕的是,对于一些刚刚成立的中外合作办学院校,一些大学新成立的分校,或者一个刚刚成立不久的学院、专业等,因为无历史数据进行参考,AI系统一般不会建议考生填报。

而这些学校、学院、专业一般在第一年不太引人注目,需要的分数往往相对较低,如果只是依赖AI系统,往往会与其中一些性价比极高的选择擦肩而过。

还有,AI系统为了突出自己的准确率,往往给出的决策比较“保守”,其推荐的一些学校所需的分数可能比考生的分数要低一二十分,这样,虽然考生能够被录取,但可能会“浪费”一些分数。

所以现在的AI填报志愿系统可以帮助考生和家长节省一些时间,帮助考生确定可以报考的学校区间,但是对于今年的新情况、新规则,考生仍需时刻注意,根据变化来修改和调整自己的志愿填报。

未来可以依靠AI填报志愿吗?

未来AI填报志愿是否会越来越靠谱呢?

在未来,随着高考考试制度和志愿填报制度的逐渐稳定,并且随着这方面的数据逐渐积累且人工智能的底层技术不断完善后,理论上“AI填报志愿系统”的准确率会越来越高的。

但即使是这样,AI填报志愿也不能完全替代人类决策,人在报志愿的时候可以适当参照AI,但最终决定还是要靠填报者本人!

靠测试来报志愿靠谱吗?

如果不用AI系统,那么用一些心理测试,是不是能更容易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呢?非也!

一些类似的APP系统功能其实经不起推敲,尤其是涉及专业推荐的方面,大部分都很粗糙。

如有些APP采用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评来为考生进行专业推荐,但其实从专业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评是做职业倾向评估的,而不是用来选择大学专业。

现在很热门的计算机专业就业方向非常多样,除了去做程序员和硬件开发,也可以去做老师教少儿编程,去做公务员,去维护设备,去做产品经理,去研究人工智能、数据库等科学方向,去做销售和市场推广……

显然,这些职业需要的性格都会有所不同。所以,用性格测试来选择专业其实是非常“不专业”的。

现在,各省份为了确保高考公平,缩小每个高考考生的“信息差”,纷纷开始实行平行志愿,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高分低就”的情况出现。

总之,现在AI志愿填报系统还不够成熟,其提供的报考建议可以作为参考,但是不应作为最终决定,愿每一位同学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理想、兴趣,严肃认真地主动去探寻,最终可以去学自己真正喜欢的专业,找到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

(本文专家:秦铭,浙江大学电子信息专业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