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诚信:抱诚守真,一生笃行

鼠疫,我国甲类1号法定传染病。建国初期,鼠疫流行未熄,潜在巨大健康威胁,防控任务极其紧迫。在世界范围内,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次鼠疫的全球大流行,有一次流行把欧洲的人口消灭了三分之一。我国的鼠疫流行也曾一次造成几十万人的死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需要控制鼠疫,控制鼠疫需要灭鼠,灭鼠要用灭鼠药,用灭鼠药需要懂药的人。鼠疫防控和懂药的人就这样连在了一起。

缘起:一场官司捍卫科学尊严,一生坚持谱写灭鼠佳话

1995年2月22日,北京中级人民法院一场关于邱氏鼠药的“名誉侵权”案落下帷幕。本案第一被告的汪诚信作为我国著名病媒生物防治专家,鼠类防治学科的主要奠基人和带头人,终于在捍卫科学的战斗中获得胜利。

谎言骗不过执着的人,汪诚信就是那个执着的人。他人如其名,坦诚直言、敢于担当。这些性格特质不仅仅体现在邱氏鼠药案中,也延续在他64年的灭鼠生涯里。

汪诚信,出生在江西贵溪县。1955年他从上海医学院毕业,一心以“制药”报国,却被分配到长春鼠疫防治所就业。“我学的是合成治病的药,这里用的却是要命的药。领导说你是学药的,灭老鼠要用药,你不正好吗?所以我当时想,无论如何还是要服从统一分配,就直奔长春去报到去了。”既来之,则安之。决心一下,他就再没离开过。

一门心思搞灭鼠,一条邪路走到黑

对于鼠类防治学科刚起步的中国,科学灭鼠当时还是一片空白。由于没有前车之鉴,他决定“向老鼠学”,知己知彼,打赢这场战斗。

第一次去青海门源鼠疫区开展调研工作,汪诚信到当地找来一个大柳条筐,把一米多高的筐倒扣在离洞口不远的草地上。大清早,老鼠还没出洞时,他就猫身钻进去,从筐缝中向外观察,一次就是五六个小时。“这个办法很笨但很灵,黄鼠对柳条筐这个庞然大物,半个小时就适应了,照常活动”。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不断的摸索中,汪诚信逐渐找到了灭鼠的方法和诀窍,但这条摸索之路也为汪诚信的人生书写了不尽的奔波。回想当年灭鼠的经历,他感慨颇多。“现场工作主要靠两条腿,每天至少要走50里地,一两个月解放鞋一双就穿没了。狼是经常碰见的。”

为真理执着,为科学应诉

汪诚信铁了心跟老鼠斗到底,他作为“知识分子”,却有一种刚毅和执着。20世纪80年代末,一种邱氏鼠药悄然流行。这种老鼠药虽然灭鼠功效强,却会对人畜、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汪诚信很快发现了这点,他和多名科学家联名为科学灭鼠做电视科普,因此被厂家告上法庭。

“打官司,我以为要有信心、决心和公心。”这场科学与伪科学的较量持续了2年半之久,最终,汪诚信等人二审胜诉。1995年,国务院通知对全国的邱氏鼠药予以没收和销毁,查封邱氏鼠药厂。2004年,全国禁用毒鼠强。

一心奉献,万木之春;三个心愿,防鼠百年

坦诚直言、敢于担当的汪诚信深知学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他明白作学科要人才、要标准、要讨论。所以他一直有三个心愿:办学会、办杂志、出专著。

对年轻人的栽培,汪诚信也不遗余力,让他们放手去干。中华预防医学会媒介生物学及控制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刘起勇和汪老有30年的师生情谊。他在采访时回忆说,自己刚工作不久,赶上刚落成的中日友好医院闹鼠害,汪诚信大胆举荐了自己并鼓励放心干,有问题他顶着。刘起勇不负众望,工作完成得漂亮,还得到原卫生部领导的表扬。“从那以后,自己对这个专业更加热爱,感到有价值、成就感,自己也更自信、大胆。”

在刘起勇眼中,汪老是一个很有战略眼光的人,非常注重人才和体系能力建设,他先后主持举办多期鼠类防治训练班,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从业经验,为我国鼠类防治基层一线输送了大量应用型人才。

在这位86岁老人的心中,没有什么是比尊重科学、实事求是更为紧要的事,汪老说自己现在年迈力衰,做不了太多的事,在专业论文的引用文献中,逐渐看不到自己的文章,说明接班人早已超越。“看到学生一代一代培养出来,而且越干越好,我为自己的落伍而骄傲,无怨无悔。这样才能够看到国家的飞速发展。”

总结:走对的路并坚持到底

从无到有,从乱到治。汪诚信与老鼠打了一个甲子的交道。

一心赤诚,为万家无鼠。抱诚守真,为祖国无疫。

正如中华预防医学会媒介生物学及控制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刘起勇说的那样,老一辈的科学家和公共卫生工作者身上,有一种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献身精神。

汪诚信在自己的书中写道:惟愿自己能成为一支小小的红烛,在前进的路边发光。这句话书写了他对灭鼠事业的执着坚持,也将激励更多年轻人在人生道路中勇于担当、砥砺奋进。

联合出品:中华预防医学会 光明网

出品人:梁晓峰 杨谷

总监制:刘霞 高赛

制片人:李川 庞聪

导演:范子川 庞聪

制片主任:马帅 于金广

编导:范子川 罗勇 邱洪一 周郑秋

摄影摄像:范子川 孙洲伟 陈篪

剪辑:王小文

外联制片:赵晨光 胡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