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网络谣言,共筑清朗环境

互联网时代充满机遇,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不少风险和挑战。随着新媒体去中心化趋势渐显,网络对用户进一步赋权,用户可利用发达的网络技术传播信息,这也为一些人造谣传谣提供了新途径。混淆视听的谣言,对人们的思想、生活、工作等方面都可能带来负面影响,甚至可能引起恐慌与焦虑。有效减少谣言传播,营造一个清朗的网络环境确有必要。

什么是网络谣言?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介质而传播的谣言,是没有事实依据,但带有攻击性、目的性的话语。从这一点来看,谣言是一部分人出于自身利益或特殊动机而散布的。同时,谣言也在一定程度上切中了人们真实的情绪和对特定方面信息的需求,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很吸引人眼球。因此,网络谣言也可以称得上网络舆情的一种“畸变”形式。

由于近年来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我们进入了人人都可发声的自媒体时代,而“把关人”缺位,给谣言提供了可乘之机。尤其进入“后真相时代”,立场很容易高于真相,不少人往往情绪先行,反而将事实置后。心中的偏向情绪,就会产生对虚假信息的过大宽容。当虚假信息符合人民情感偏向,往往就更容易被信任。例如,2020年初,一些关于预防新冠肺炎疫情的谣言就曾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在遇到紧急突发情况时,人们更是容易丧失理性认识,盲目走入谣言的陷阱。

网络谣言的花样层出不穷。有时集体记忆与舆情危机也会为谣言的泛滥加一把火,即在人们对某些事件本身存在着集体记忆的情况下,相似的情况再发生时,这些记忆就会使人们产生焦虑、怀疑的情绪,助推谣言蔓延。典型表现是,有时一些单位和个人越辟谣,反而越有人相信谣言。

网络发展和智能技术的革新为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舆论引导的难度大大增强,因此,力减谣言传播是当下营造清朗网络环境的必然措施。这就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充分保障信息公开的力度,尊重公众的知情权,由此消解一些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引发的谣言。同时,网信与公安部门应进一步加大联合溯源调查力度,明确职责分工,建立起完备的谣言侦查破解体系,实现高效甄别谣言和快速辟谣。媒体也要利用好自身优势,及时调查并进行报道,准确传达官方辟谣消息,还原事实真相,践行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职能。此外,在互联网时代,想要做到及时辟谣,彻底粉碎谣言同样要积极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加大平台监管力度。

作为网络的参与主体,广大网友也要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学会理性判断虚假信息,不信谣、不传谣,遇到违法违规的造谣传谣行为当及时举报,积极共建清朗网络空间。(作者单位:武汉体育学院新闻传播学院)

原标题:打击网络谣言,共筑清朗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