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令《金山寺》

万顷清江浸碧山,乾坤都向此中宽。

\n\n

楼台影落鱼龙骇,钟磬声来水石寒。

\n\n

日暮海门飞白鸟[1],潮回瓜步见黄滩[2]

\n\n

常时户外风波恶,只得高僧静处看。

\n\n

注释:

\n\n

[1]海门:据王令《润州游山记》记载,“润州东十里,有山三,其二合为海门”。此文所指为焦山、象山相对之处,也是诗中所称的海门。白鸟:水鸟,鸥鹭之类。 [2]瓜步:山名,在今江苏南京六合区东南。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率兵南侵刘宋时,曾登此山。

\n\n

赏析:

\n\n

王令的诗歌,以粗犷豪迈、骨气苍老见长,在宋代曾享有很高的声誉。这首《金山寺》七律,却写得清新脱俗、洒落自然,是其诗集中优秀的写景之篇。金山寺是著名的佛寺,也是风景秀丽的胜境。金山寺在今江苏镇江西北金山上,当时金山屹立江中,如今已与陆地相连。

\n\n

诗的开头两句,气象宏大。首句以“万顷”写长江的壮阔,天晴江静,浩瀚的江水一望无际,秀丽的金山屹立江心,就像浸在江水里的一颗巨大的绿宝石,青碧可爱。次句“乾坤都向此中宽”,是景中寓情之笔。诗人把自己的胸襟怀抱和江山的壮美融为一体。他所欣赏的碧山、大江,从空间来说,本是一点一线,现在却仿佛将整个乾坤的景象,都聚拢在眼前的江山之间,天地宽广,无所不包。

\n\n

第三句与第四句写金山寺。第三句写金山寺楼阁巍峨高耸,作者写的不是静态的楼台,而是动态的清影,这影子落在江水里,闪闪浮动,竟然使水底的鱼龙都惊骇起来。这句诗由静而动,由实而虚,笔墨上的变幻,使诗情也跌宕多姿。第四句的“钟磬声”,是听到的;而“水石寒”则是心灵上的感受。第四句和第三句相衬,可以说是绘影绘声之笔。

\n\n

第五句由远到近,第六句由近而远,皆写日暮所见的景象。太阳偏西,由金山寺登楼远眺,海天在望,焦、象二山形成天然的海门,使人顿增遐思,江面上低飞着无心的白鸟,它们随波上下,自由自在,显得和谐而宁谧。接着作者把视线由向东方的纵观,转向对西方的远眺,潮水降落了,瓜步山前,在落日余晖的照映下,一片金黄色的沙滩呈现在眼前。远眺近观,触目成趣,由水到山、沙滩,由钟磬的声响到白鸟的低飞,极尽写景之能事。这些景象的依次出现,等于替第二句“乾坤都向此中宽”作了注脚。

\n\n

结尾两句是作者在游目骋怀以后的感慨:“常时户外风波恶,只得高僧静处看。”语含双关,寄托遥深。江上没有风波的时候,毕竟是很少的,即使在晴光万里的日子里,也会随时产生风涛。自然界和人间世事一样变幻无常。金山寺户外的风光,常有风波之险,一般人不易有登临游赏的机会。有志之士在政治环境的惊涛恶浪中怀志未伸,奔走四方,过着困穷的生活,往往也无心欣赏胜景。以诗人自己而论,他经常过着“冬暖常寒,昼短犹饥”的日子,这次流寓润州,以聚徒教授糊口,本非为爱慕镇江胜景而来。偶登金山寺,却喜正值晴明,得以一览江山之胜,那么金山寺前的胜景,晴天也罢,阴天也罢,只能让山寺里不染尘氛的高僧,在礼佛诵经之余,从静处去观赏了。

\n\n

(马祖熙)

\n\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