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忆祖:白人弃婴被中国夫妇收养,成地质科学家,坚守新疆60年

“我不是老外,我是外裔中国人,我一直生活在中国,养父母都是中国人,怎么会是老外呢?”

他生于乱世,被遗留在了中国

一对中国夫妇将他收养

他发奋读书

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国地质大学

主动加入援疆队伍

一扎根,就是60年

他把中国称为“祖国”

祖国给了他生命

他便将整个生命都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来

他就是李忆祖

他的人生,究竟有多精彩?

“我只知道自己1938年出生在天津,从没见过亲生父母,后来被养父母带回北京,在北京长大。”

当年,李忆祖和亲生父母断了音信

一对中国夫妇收养了他

养父母为他取了现在这个名字

并与家里的几个孩子

一同抚养、视如己出

李忆祖从小接受良好教育

后来上了当时的北京二中

至今,李忆祖还记得校训

“为实现理想走进来,为服务社会走出去。”

“校训对我影响很深,我后来也是遵循这句话工作、生活。”

1961年,李忆祖从当时的北京地质学院

地质测量与找矿专业毕业

被分配在北京

毕业后,他两次打报告

坚决要求到当时比较落后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工作

养父过世得早

独自把他抚养长大的中国母亲

非常不愿意李忆祖离开身边

但这位一直教导儿子要“有自己的骨气”的老人家

考虑到年轻人报效祖国的心愿

最终还是同意了

多年之后,李忆祖才知道

自己走后,养母大病了一场

如今提起这段往事

他眼圈仍有些微红

初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李忆祖被分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煤管局156煤田地质队

主要从事煤矿矿点的调查工作

从阿尔泰山、天山

到昆仑山、冈底斯山

20多年,李忆祖跑遍了天山南北

他还曾与同事到海拔5000多米的

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普查煤矿

年复一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煤矿资料

逐渐拓印在了李忆祖的脑海里

他就如一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活地图”

野外工作十分辛苦

“化点雪水,几个石头支起锅,把馒头一煮热就吃。”

“我们五六个人,一辆车,带两桶汽油,工作需要的话,甚至还得带炸药,有时候真是玩命。再艰难,也都过来了。”

对于当初的选择,李忆祖从没后悔

1964年,李忆祖结婚了

妻子在山西省工作,自己则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这种生活状态一直持续到1972年

本是苏州人的妻子选择调到乌鲁木齐

与李忆祖同在156队工作

就这样,他们把家扎在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我)成了真正的新疆人。”

20世纪80年代初

因工作需要,李忆祖调到

156队子校、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煤炭厅子校(现在的乌鲁木齐市41中)当校长

后来又调到乌鲁木齐市教育局工作

直至1998年退休

退休后的李忆祖也没有闲着

从事起了“关心下一代”的工作

他走上了讲台

截至2015年,他共讲课795场

37.5万人听过他的课

如今,李忆祖家中

依然保存着当时的录音带和资料

包括后来的其他书籍

都快把他那不算宽敞的家塞满了

对于自己的成绩,李忆祖笑言

“觉得应该做,就去做了,并没有想轰动。”

这位“并没有想轰动”的老先生

却在自己的人生中

不断书写着神奇和精彩

2011年,他不顾年事已高

参与纪录片《地理·中国》的摄制活动

带着摄制组爬雪山过草地,亲力亲为

走过布满碎石的悬崖小道

蹚过4000米深的冰川谷底

骑马一往无前地深入艰险之地

当纪录片播放出来时

李忆祖看着画面中的自己

忍不住笑道:“这老家伙一定是疯了。”

时至今日,年过八旬的李忆祖

仍然活跃在教育一线

他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坚守了整整60年

为祖国奉献了整个青春

“记得养母对我说,人要有点精神、有点骨气,既然要做件事情,就要尽力而为。”

“我是共产党员啊,以前跑野外是为人民服务,那么苦都不觉得。讲课也是为人民服务,孩子是国家的。

李忆祖用实际行动

报答着养父母和国家的养育之恩

也将这份爱国的热情

传递给了他的每一个学生

雏既壮而能飞兮,乃衔食而反哺

李忆祖用一生

反哺养育他的祖国

可谓一个大写的中国人!

(人民日报记者李亚楠、澎湃新闻记者孙丹、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记者姚奕、世界华人周刊作者牧龙闲人、共青团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