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将坚持绿色发展视为“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要打赢这场革命,不仅需要明确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与消耗型经济发展模式间的突出矛盾,提出社会经济增长与自然环境保护兼顾的理论路径;还需要大量典型性区域绿色发展的宝贵经验,为不同类型区域向绿色可持续之路迈进提供重要参考。
作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引擎,湾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往往可以兼顾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处。本文从绿色经济与绿色环境两个维度出发,系统回溯了全球四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和纽约湾区)的绿色发展经验(见“上篇”),总结它们的差异性特征,形成了双赢格局背景下湾区经济带绿色发展的一般性理论模式,为临海或近海地区经济与环境建设,以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1.湾区经济带绿色发展的一般性理论模式
全球四大湾区绿色发展的实践经验已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考。
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格局”背景下,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产生的不协调、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已成为滨海或近海经济活跃区政府治理水平与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
为此,本研究根据全球四大湾区绿色发展的基本特征,从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依靠市场与依靠政府2个维度出发,结合“创新、开放、协调、共享”4 种发展理念、“转型、升级、突破、演化”4种产业形态及“治理、补偿、监控、预警”4种生态环保措施,提出了湾区经济带绿色发展的 4 种模式。
第一类区域:以依靠政府和发展传统产业为导向,适合“宜商宜业”的发展模式。
该类型区域往往之前借助资源禀赋优势换取经济发展空间,但随着生产要素和人口红利递减、环境承载力削弱等因素的出现,以要素驱动为主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 从环境治理角度看,此类区域在经济上面临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的压力。但由于人口规模庞大,通常可以利用政策红利和战略规划来重新布局区域产业发展路径;此外,还可以加大区域开放程度,依据自身的科技基础和资本实力有条件引入准迭代绿色技术、承接准迭代绿色产业来缓解燃眉之急,即通过不断降耗来延长区域经济增长的生命周期。
- 在环境保护层面,由于长期对生态资源的消耗,此类区域有可能面临基础生态环境的全面修复,即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的治理,全面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第二类区域:以依靠市场和发展传统产业为导向,适合“宜居宜业”的发展模式。
该类型区域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原有的要素驱动结构,而是依靠产业资本形成产业规模效应,通过降低边际成本来获得剩余利润。但投资驱动非但不能解决要素驱动资源禀赋消失的困境,反而利用充足的资本金加速了生态资源的消耗,极易造成生态资源供给侧非周期失衡。
- 从环境治理角度看,此类区域在经济上面临产业升级的问题。如能协调自身优势资本优先进入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同时防止热钱涌入消耗型行业,区域产业升级依然可期。
- 在环境保护层面,由于该类型区域消耗型产业化水平较高且有一定的原始积累,可出台生态补偿措施对相关企业征收生态补偿税,倒逼其退出或进行技术改造,相关税收亦可投入到纳税企业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的研发上,最终保障与提升生态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
第三类区域:以依靠市场和发展新兴产业为导向,适合“宜业宜游”的发展模式。
该类型区域的本质是创新驱动型区域,它主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要素质量提升来增强劳动生产率与区域经济效率,进而引发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出现;其最显著的特征是不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
- 从环境治理角度看,由于此类区域创新型极高,可通过协调机制整合和重组区域的人才、技术与资本,大力推行生物农业和订单农业,并将传统旅游业打造成生态小镇、绿色小镇,以此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空间。
- 在环境保护层面,可借助先天的生态环境优势,建设区域生物多样性共性技术平台,推动生物多样性银行建设,集生物资源开发、生物基因组测序与储存、濒危生物种群培育及种质资源保障、智能监控系统测试、绿色金融产业、科学传播活动于一体,实现区域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第四类区域:以依靠政府和发展新兴产业为导向,适合“宜商宜游”的发展模式。
该类型区域往往地理资源与生态环境优势明显,是全球海运、航运的交通枢纽,也是链接不同全球地区商业交流的重要渠道,极易形成通商口岸和自由贸易区。因此,其拥有深厚的原始资本积累和成熟的商业化体系;同时,衍生出促进区域商业体系不断完善的新兴配套技术——目前多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为主。
- 从环境治理角度看,由于此类型区域在政府激励机制作用下开放程度极高,导致其在全领域国际化交流日益频繁,区域生态环境系统威胁就转向了外来生物种群的入侵。
- 在区域技术要素和商业资本较为充裕的背景下,进行区域生物多样性本底数据调查,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区域生物监测与风险评估系统并提出相应的预案,将成为“宜商宜游”发展模式最好的生态安全保障。
2.对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发展的启示
-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不仅要集全球知名湾区绿色治理经验于大成,还要秉承前瞻谋划、科学布局、精心设计的工作原则,体现浓厚的科学内涵、独特的国际视野和超前的战略意识。
-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兼顾绿色经济与绿色环境的双赢局面,必须始终坚持以绿色科技作支撑、绿色人文作根基、绿色治理作手段、绿色投入作保障,通过绿色政策驱动绿色产业发展之路,为粤港澳大湾区绿色生态系统建设夯实基础。
-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突破有形的地域概念,要从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的角度出发,以解决区域发展不协调、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为目标,时刻了解地域环境与生态资源的耦合程度,在产业转型、升级、突破与发展的战略调整与布局中,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 粤港澳大湾区要始终坚持创新、协调、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针对“宜商宜业”“宜居宜业”“宜业宜游”和“宜商宜游”的4种绿色发展模式,做好环境治理、补偿、监控和预警工作,成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者。
(作者系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特别研究助理,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理事。)
原标题:全球四大湾区绿色发展路径与基本特征(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