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对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转移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加之国家政策鼓励,越来越多的群体加入了科技成果转化这个行业。国家与地方也加大了对技术转移人才的培养力度,技术转移从业人员数量得到了大幅度增加。然而,高层次、专业化技术转移人才仍然非常紧缺。
例如《上海市重点领域(科技创新类)“十四五”紧缺人才开发目录》中,就列有14小类与技术转移相关的紧缺人才,其中10小类为质量紧缺,1小类为数量紧缺,3小类为质量数量双紧缺。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冰山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释。
“冰山模型”由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后经著名学者莱尔.M.斯潘塞和塞尼.M.斯潘塞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善,也称为“能力冰山模型”“能力素质冰山模型”“胜任力冰山模型”(以下统一称为“冰山模型”)。
冰山漂浮在海面的时候,我们只能看到它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可是在水下,却潜藏着巨大的山体。在冰山模型中,个体能力素质由两个要素组成,可见的(包括基本知识技能和经验等)与隐藏的(包括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动机等)。“冰山模型”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心理学、文学、管理学、医学等领域。在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服务领域,也存在所谓的“冰山模型”。
为了更好地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机构需要有集聚成果、资金、人才、信息、管理、基础设施和市场等多种要素的能力素质,技术转移从业人员要懂技术、懂经营、懂金融、懂市场、懂管理,是一类复合型人才。
在拥有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技术转移机构及其从业人员还需要进一步挖掘、提升能力素质,不能局限于表面的、可见的技术对接、技术评估等能力素质,而应拓展提升内在的、隐藏的技术转移能力素质。因为这些内在的、隐藏的能力素质,包括提供或者具备整合成果、资金、人才、信息、管理、基础设施、市场等多要素的能力,以及让这些要素有效共同作用的机制,很多时候比外在的、可见的知识技能更加重要。
此外,技术转移从业人员投身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前,还需要先问自己5个问题:是否掌握着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相关资源?是否拥有具备核心竞争力的科技成果转化业务?是否热爱这个工作并做好面对长期困难的准备?是否能够与不同团队成员做好协作工作?是否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并能坚持下来?
总而言之,做好科技成果转化,不仅需要“水上冰山部分”能力,更需要“水下冰山部分”的能力。而且,从一定程度上说,“冰山以下部分”决定了“冰山以上部分”,“冰山以下部分”的能力素质决定了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只有提升技术转移“水下冰山”能力水平,才能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强调技术转移从业人才能力的“冰山模型”,原因也在于,科技成果转化也是一座“冰山”。
科技成果转化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经历多要素共同作用的过程,这一过程中需要科研单位、高校、企业、政府、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多方的共同参与,具有长期性、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等特点。
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对象是技术。技术具有非标性、慢消性,具有链条长、风险大、不确定等特点,有的技术甚至看不见、摸不着,因此科技成果转化远比想象的难。就像“冰山理论”描述的那样,科技成果转化看得见的难点、痛点有时或许只是冰山一角,最大的困难或许还在海面之下。(作者单位分别为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上海大学)
原标题:技术转移人才要提升“水下冰山”能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