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故宫遗产包括故宫古建筑群和故宫博物院藏品两大部分,两者在中国古代历史文化遗产中都有无与伦比的地位和价值
故宫建筑群是中国现存古代官式建筑的最大实例和最高典范。故宫建筑群原名紫禁城,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及至清宣统三年(1911年)溥仪退位,共24位皇帝在此居住执政,是明清两代国家的政治中心和权力中枢。
故宫建筑群既有深厚的历史价值,又有鲜明的艺术价值,其空间格局体现了中国传统礼制文化的规划理念,其园囿布置展示了中国古代宫廷园林的艺术成就,其建筑档案保存了中国古代营建制度和传统技艺的重要信息。
近年来,前来参观故宫博物院的贵宾逐年增多,使笔者有机会向他们介绍故宫文化所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一脉相承。每当来到太和殿前,笔者都会介绍,太和殿的“太和”之意,出自《周易》乾卦,意为天、地、人均按照自然规律,通过聚合达到和谐,就会天下吉利,万物才能各得其宜,天地才能长存永固。自古以来对于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渗透在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之中,中华文明一贯主张“天下大同”,希望“协和万邦”。
由此联想到,当前人类社会也需要共同构建起和谐世界观,站在新的文明高度来审视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相互尊重、相互交流、取长补短。通过对话、交流、沟通,实现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享文明福祉的新世界。
故宫博物院藏品是中国古代艺术的完美表达和系统展示。中华民族绵延不断的历史文化在故宫博物院的各类文物藏品里,均能得到充分的印证。从时间跨度上来看,上自新石器时代,下至宋元明清直至近现代。从地理范围而言,囊括了古代中国各个地域的文明精华,包容了汉族和古代众多少数民族的艺术精粹。
截至2010年12月,馆藏文物总计1807558件(套),其中珍贵文物1684490件(套)、一般文物115491件(套)、标本7577件(套)。
故皇宫转变为博物馆,皇家收藏从秘藏走向公开,故宫博物院承载着丰富的政治、文化和艺术内涵,是中国社会变革进程的时代见证和经典缩影
20世纪初期,在中国社会政治变革和文化转型历程中,紫禁城从一处专制帝王的皇家宫殿逐步走向一个公共的博物馆。
• 1914年,古物陈列所成立,奉天、热河两行宫藏品公开展览,紫禁城前朝陆续开放。时人评价其“创公共览古之新纪元”。
• 1924年,逊帝溥仪被迫迁出紫禁城,清室善后委员会点查清宫物品,筹设图书馆和博物馆。
• 1925年,故宫博物院建院,内府皇家收藏公开展览,紫禁城内廷对外开放。时人赞誉其“为辛亥革命未竟之事业”。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华北政局动荡,平津文物岌岌可危。
• 1933年2月—5月,13491箱故宫文物为避战火,分五批南下,暂存于上海,后转藏于南京朝天宫保存库。
• 1937年“七七事变”后,故宫文物又分三路向西疏散:南路取道湘桂,直奔黔川,存于安顺、巴县;中路溯长江,经重庆,存于安谷;北路经陇海,至宝鸡,越秦岭,经汉中,穿古道,存于成都、峨眉。
• 抗战胜利后,三路文物陆续集中重庆,全部东归南京。时人将此归功于“国家的福命”。
1933—1948年,在战争的间隙或是战时,故宫博物院参与或组织国内外文物展览会达10余次。
• 1935年4月至1936年6月,为“敦睦中英邦交”“使西方人士得见中国艺术之伟美”,735件故宫文物参加“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先后在上海、伦敦及南京展出,影响深远。
• 1939年9月至1941年6月,“为使苏联民众了解中国文化及抗战情绪”,100件故宫文物赴苏联参加“中国艺术展览会”,先后在莫斯科、列宁格勒(圣彼得堡)展出。时人视其为“一个不屈不挠、生生不息的民族象征”。
3.保护好故宫建筑群,保管好故宫博物院藏品,是一代代故宫人肩负的神圣职责;跻身世界一流博物馆,展现中华艺术文化精神,是一代代故宫人不懈奋斗的目标
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明清故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对其评价是:“紫禁城是中国5个多世纪以来的最高权力中心,它以园林景观和容纳了家具及工艺品的9000个房间的庞大建筑群,成为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
如何保护好故宫建筑群及其博物馆藏品,怎样发展好故宫博物院,成为历任院长必须面对的核心命题。为此,故宫博物院着力于故宫建筑群的保护修缮,埋首于故宫博物院藏品的清理点查,潜心于明清宫廷历史文化的整理研究,专注于中国古代艺术珍品的陈列展览,希望藉此充分发挥故宫遗产的价值,使世人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脉络与精髓。
20世纪80年代,考古学家张忠培先生执掌故宫时期,
• 故宫博物院着力解决破坏性开放问题,制定完整地保护紫禁城及紫禁城文物完整体系的原则;
• 重新确定故宫保护范围,将故宫东、西、北三面护城河及其外沿以内和南面东西两侧护城河及其外沿以内重新纳入故宫博物院管辖范围;
• 研究制定藏品编目计划,逐步建立和完善适用于开放的藏品管理体系。
21世纪初,文化学者郑欣淼先生主政时期,
• 故宫博物院组织实施故宫古建筑整体维修保护和7年文物清理;
• 积极推动国际博物馆合作和两岸故宫博物院交往;
• 大力倡导“故宫学”建设。
故宫学所倡导的文化整体性理念,将故宫建筑群、文物藏品和故宫博物院视为有机的文化整体,在类型庞杂、内容交叉的研究对象中,找寻相通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体系,建构合理的学术范畴和学科体系。
故宫学所提倡的“故宫在中国,故宫学在世界”的理念,为流散在外的清宫旧藏提供一个学术归宿,也为国际学术的交流合作找到内在动力。
4.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中,如何挖掘故宫博物院的文化潜力,如何提升故宫博物院的国际影响,这是新的时代环境赋予的机遇与挑战
自2012年以来,国家主席习近平多次强调要提高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这是新的时代对传统文化复兴的生动阐释和深情召唤。
最近5年,故宫博物院立足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有序推进“平安故宫”和“学术故宫”建设。目前已经完成“双引擎、四轮驱动”的战略布局:“平安故宫”和“学术故宫”统帅故宫博物院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建设目标,两院(故宫研究院和故宫学院)、两基地(古建筑保护研究国家基地和文物藏品科技保护国家基地)引领故宫博物院学术研究、文化传播、古建筑保护和文物修复的发展方向。
2012年,故宫博物院启动“平安故宫”工程,以故宫古建筑群保护和故宫博物院藏品保管为中心,全面布置七项重点工程。即:
• 故宫博物院北院区建设
• 地下文物库房改造
• 基础设施改造
• 世界文化遗产监测
• 故宫安全防范新系统
• 院藏文物防震
• 院藏文物抢救性科技修复保护
预期在2020年完成文化遗产完整保护、环境质量稳步提升、安防设施全面覆盖、开放区域适度扩大、文物库房功能改善、文物藏品保护修复的六大目标,并最终实现将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的历史使命。
2013年,故宫博物院着手建设“学术故宫”,以“故宫研究院”和“故宫学院”为平台,不断完善学术布局,逐步扩大学术影响力。
• 目前,故宫研究院形成了“1个研究室、15个研究所和1个博士后流动站”的学术布局和人才规划。
• 故宫学院已经完成了苏州分院、西安分院、景德镇分院、深圳分院的机构设置和组织架构。
• 日后,故宫研究院还将继续完善学术布局,激活人才资源,发展成为全国重大课题研究和高端人才培养的基地以及全球故宫学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的中心。
• 故宫学院还将继续扩大合作网络,发展成为面向博物馆的专业培训基地和面向公众的文化传播中心。
2015年12月,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启动。
• 该项目以养心殿修缮工程为契机,集合学术研究力量和文物修复保护技术,探索一套故宫古建筑及藏品的研究性保护的科学模式。
2016年底前,故宫博物院将启动《故宫博物院志》项目,回顾总结故宫博物院百年历史经验,继承发扬故宫博物院百年学术传统。
2020年,紫禁城迎来建成600周年纪念。
2025年,故宫博物院将迎来百年华诞。
紫禁城和故宫博物院正走向百年历史进程的重要10年。我们相信,在“平安故宫”实践中总结提炼,在“学术故宫”框架内提纲挈领,在“百年故宫”课题上沉淀提升,故宫博物院将会迎来一个新发展,更上一个新台阶。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共存与和谐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当前,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和全球博物馆业务是一个开放的、互动的综合性系统,文化遗产和博物馆藏品在保护文化多样性和塑造文化认同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日益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2016年10月,由故宫博物院主办的“世界古代文明保护论坛”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埃及、印度、伊拉克、希腊、意大利、伊朗、墨西哥8个文明古国的文化代表和来自国际古迹遗址保护、国际文物保护修复、国际博物馆管理诸领域的文明使者相聚紫禁城,通过交流与对话,共同解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携手寻求人类文明可持续传承的有效途径,共同发起《太和宣言》。
希望通过学术交流与合作,各文明古国之间切实加深跨文化交流和跨种族理解,不断推进跨国界合作和跨区域互动。期望通过文明对话与互动,共同探寻古国文明互联互通、互学互鉴、互利互惠的繁荣之路,努力实现文明古国文化自信、文化包容和文化复兴的振兴之梦。
原标题:故宫梦想:坚定文化自信,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