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以来,在抗击疫情和复工复产中,“新基建”成为坊间热门话题,更受到资本市场青睐。远程办公、在线教育、智能机器人、无接触配送、云会议等在疫情防控中强势崛起,中央提出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可谓顺势而为,也体现了国家宏观决策与基层实践的相互契合。 “新基建”不仅成为当前应对经济下行的关键举措,也将重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发挥着长远的影响。
“新基建”带来新机遇
3月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提出,“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3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加快5G发展专题会,之后再次宣布加快5G网络、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在建项目尽快投产达产。连日来,多个省份陆续发布了2020年重大投资项目,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占据了相当比重。通过“新基建”提速疫情后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很多地方政府的选择。据初步统计,各地近期推出的“新基建”投资计划达数十万亿元之多,远超2008年的“四万亿”投资计划规模。
“基建”是基础设施建设的简称,通常指在经济和社会运行中发挥基础性支撑以及提升作用的设施和服务,可划分为国家、区域、城市等不同层面,除我们熟知的“铁”(铁路) “公”(公路) “机”(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之外,还包括给排水、燃气、电网、通讯等市政公用工程设施和公共生活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报低等特点,又由于其涉及行业多、产业关联度高等特点,使得基建具有较高的投资乘数,能够撬动更大规模的社会投资,因此成为刺激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研究表明,基建增速每提升1个百分点,能拉动GDP增速0.11个百分点左右。从历史来看,当年美国总统罗斯福为了应对1929年-1933年的资本主义大危机,采取了包括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在内的有效需求管理政策,通过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刺激了有效需求,为美国走出大危机奠定了基础。“二战”之后,多国开展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有力推动了战后重建和经济发展,进而推动世界经济实现二十年的持续增长。改革开放以来,以基建为主的固定资产投资,成为拉动我国经济长期增长的“ 三驾马车” 之一。2008年,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我国出台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大部分资金投向了基础设施发展。
4月20日,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初步研究认为,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目前来看,新型基础设施主要包括3个方面内容,即: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
概括起来,“新基建”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1)“新基建”体现新的发展理念,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2)“新基建”释放新的发展动能,既能有效缓解疫情冲击下经济的下行压力,更将夯实我国经济发展基础,扩大市场容量从而带动新一轮的增长。有机构曾测算,到2025年我国5G网络建设投资累计将达到1.2万亿元,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以及各行业应用投资超过3.5万亿元。(3)“新基建”倡导新的科学技术,其七大领域代表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高水平,除有基础性的一面之外,更有先进性的一面,科技含量高。传统基建可以归类为工程建设行业,而新基建则属于传统基建发展上的高科技行业。(4)“新基建”代表新的经济模式,其不但直接布局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领域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支撑新型服务业和新经济发展,因而具有典型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特征。研究表明,数字化程度每提高10%,人均GDP将增长0.5%至0.62%。
“新基建”面临新挑战
但是,“新基建”的大发展中,还面临一系列挑战,需要解决一些列难题。
第一,需要解决系统谋划和顶层设计的问题。在新基建的旗号下,各地纷纷出台投资计划,可能存在重复建设、产能过剩、重建设轻运营等问题。我国长期存在“一放就乱”这个痼疾。基础设施建设也要同消费市场培育协同起来,以获得良好的投资效益。这样,就需要统筹规划新基建投资,全国一盘棋。如果政府统筹不到位,很容易发生投资失控的问题。近几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猛,但为数众多的充电桩企业倒闭、退市,大量充电桩被废弃;多家共享单车企业停运或者倒闭,不少城市出现共享单车“坟场”。如果政府能加强规划,事先测算充电桩、共享单车的市场容量,并在企业进入时加以预警,则能一定程度上避免这些问题。
第二,需要解决市场机制充分发挥的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但是,在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往往以政府、国企为主,民营社会资本参与门槛高。
第三,需要解决境内境外统筹的问题。我国经济外向型的特征越来越明显,承担“新基建”重任的很多企业已经步入世界五百强的行列,不能仅仅局限于国内的市场,应推动将国内的基础设施同国外(特别是一带一路国家)联通起来,积极进军境外的新基建项目。
第四,需要解决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在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行为中,容易引发高强度投资后的高地方债务,为地方经济长远健康发展埋下隐患。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的有效治理、依法监管,打造质量精品工程,都是巨大的挑战。
“新基建”需要新策略
在政府层面上,要加强统筹规划,优化体制机制。一要加强规划。建议将“新基建”纳入国家和各地的“十四五”规划,并制定专项规划,做到一次规划,分步实施,久久为功,避免各地一哄而上,形成恶性竞争。“新基建”同“老基建”也要做好衔接,“新基建”中包含大量的硬件建设任务,可以发挥立竿见影的经济刺激作用,“老基建”要抢抓数字化的机遇实现转型升级。二要制定政策,加强引导。针对各个领域和细分领域,做到精准施策,对政策效果进行跟踪评估,动态调整。特别要出台财税、产业政策。对“新基建”产业,要给予税收减免支持,提供低息贷款、专项贷款、专项债,在上市、发债等资本市场行为上也应予以大力扶持。三要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政府投入应聚焦基础性、公益性、平台型部分,通过政府投入改善营商环境和产业条件,撬动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四要建立统一的监管平台。建议由国家发改委或者工信部设立“新基建”项目库和监管平台,设定门槛,优质项目入库,同时,利用大数据、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建立全生命周期新基建项目管理平台,信息公开,如同全民监督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一样,实现对各类新基建项目的开放透明监管。
在市场层面上,要发挥市场机制,增强市场活力。政府不能包办,而是要充分激发市场活力。一是创新投融资机制,大力推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我国自2014年启动的PPP改革实践,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PPP市场,PPP在解决地方财政资金短缺、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方面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更是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一项创新的制度安排,是政府、市场和社会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的有效机制。二是要通过“新基建”培育壮大一批时代性产业。如人工智能产业、工业互联网产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产业、城市轨道交通产业等等,提升这七大领域的产业实力和竞争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及时抓住契机,创造产业发展优势,在新冠疫情下世界格局变革中提升我国在世界上的产业地位。三是要促进产业链和价值链壮大。催生新业态、新产业、新服务发展,最大限度实现“新基建”的放大效应,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如5G基站建设将推动5G通讯全面普及,特别是5G技术低时延、高带宽、多并发的特点也赋予其与AR、VR和MR等其他技术手段的结合属性,从而衍生出大量的应用场景,包括在线教育、车联网、远程医疗、超高清视频、智能制造与维修等。四是要培养一大批服务“新基建”的专业人才。高校要以时代背景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开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专业,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科交叉融合;还要发挥各类职业院校的作用,培养一批高技能型人才。
在企业层面上,要发挥企业主体,体现创新驱动。一方面,“新基建”为企业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和大量业务。企业应该抢抓机遇,积极布局,乘上这一轮新经济的快车。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应该获得公平的市场参与机会,为稳就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动企业创新。创新是引领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企业发展的最核心竞争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企业创新涉及组织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战略创新等多个方面。“新基建” 本身就是新技术的象征,企业在参与新基建的业务中,要积极提升自身技术水平,也要通过技术研发提升新基建的技术含量。
在项目层面上,要加强项目治理,实现“新基建”项目的高质量发展。“新基建”投资最终都是以项目方式实施,实现成功的项目管理至关重要。一是要实现从项目管理到项目治理的跃迁。要联动各主要项目干系人,围绕项目目标形成管理合力,并积极应用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提升管理效能。二是要从全生命周期实施高质量项目管理。包括项目融资、规划设计、工程建设以及运营,要特别重视“新基建”项目中的各种风险的识别、分析和管控。既要重视建设,也要重视运营;既要重视融资,也要重视项目的投资效益;既要重视经济效益,也要重视包括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在内的综合效益。 三是当前要抓好重大工程项目的复工复产。人员安全到岗之后,还要持续做好疫情的防控,探索建立疫情防控下的工程实施方式;并以此为契机,建立公共卫生条件下工程建设项目的人员健康管理体系,促进个性化管控。(作者:胡昊,上海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
原标题:新基建:新机遇 新挑战 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