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合作不妨从跟科学家做朋友开始

近日,常州市武进区科技成果转移中心一位负责人Z向笔者分享了一个技术转移“合作”案例。在这个案例中,企业和专家对接始终“闭口不谈钱”,引发专家不快而导致技术转移“流产”。

事件原委大致如下:某上市公司承担一项国家项目,由该公司内部的研究院负责,但项目中有一个技术难点始终无法解决,且该技术在国内少有研究。Z所在的地方科技部门帮该公司辗转找到国内一所知名大学的专家团队,该团队恰好对该技术非常熟悉,表示可以做好。在Z的牵线下,双方开展了友好的技术交流。然而,在专家团队提出就相关合作签订协议时,该公司始终避而不谈。一来二去,专家团队逐渐失去耐心,并表示以后将拒绝与该公司对接。

“我们的经验知识都是靠日积月累的科研投入所积累的,不是企业请客吃饭我们就能免费提供的。”团队专家很气愤:只想“偷师”而不谈合作,诚意何在?

这种情况并不少见,但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比如政府科技部门作为中介方前期包办太多,企业认为技术咨询理所当然;还有一些企业与高校合作“不见兔子不撒鹰”,不轻易谈合作更不轻易付钱等等。笔者想说,科技合作无论是企业还是高校院所之间,都是人与人之间的交道,不仅要“交钱”更要“交心”,这样的合作才能长久;如果在谋求合作中缺乏尊重,那么合作多半要“黄”。

这从另外一个相反的案例中能够得到佐证。

一家化工企业正在谋求转型升级,于是委托第三方做相关领域的专利导航,在此基础上分析未来可能引领产业的技术。通过查找和分析,企业确定了某高校一支技术团队,并对接到这所高校的相关领导和发明人。但经过几轮交流,企业因为高校提出的一些附加条件无法满足而未能与之达成协议。

但这家企业的负责人并不因此而失去对技术专家的尊重。他在提出希望聘请相关技术负责人到公司任职的请求被驳回后,依然跟这些技术专家做朋友。他们不仅日常保持互动,企业负责人还在专家需要一些帮助时主动伸出援手,比如帮技术专家对接产业界、主动引荐给其他企业并促成技术合作等。因为这些举动,该企业负责人跟技术专家成了交心的朋友。而现在,双方在技术方面也建立了密切的合作。

这两个案例,一正一反,恰如其分地说明了问题所在。Z在与笔者交流时说,许多中型企业在谋求规模突破中,免不了会遇到技术瓶颈,而解决技术难题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找到对口的技术团队和专家。笔者常听闻有人总感叹高校院所没有好的科技成果可供转化,甚至觉得与高校合作得不到实惠。殊不知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并非立等可取,要取得双赢的合作,不妨从跟科学家做朋友开始。(赵鲁)



原标题:科技合作不妨从跟科学家做朋友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