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方定:漫漫求学路,一心为报国

辗转六所小学、三所中学和三所大学,在苦难与动荡中漂泊的王方定渴望的只是能够安定读书,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却没有想到彼时的信念会使自己与放射化学结缘,参与到国家最重要的核武器的研制中,研制出用于核弹的核点火部件中子源材料。

王方定,中国科学家院士、放射化学家。他在传记《一爆惊世建荣功——王方定传》的序言中写道:“时光荏苒,转瞬之间我已是耄耋老人。抚今追昔,从中具体、生动地看到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走过的艰难而曲折的道路是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我作为这个阶层中的一员,经历了国家从积弱到强盛的转变,成为伟大祖国的一介知识分子,能为国家的强盛出一点菲薄之力确是很幸运的。”

1934年,王方定进入当时的南京中学实验小学学习。在学校组织的一次纪念活动中,老师用南京方言教同学们唱了一首纪念歌曲,其中一句有趣的歌词王方定记了许久:“同芝麻,和鸡蛋,午餐……”

年幼的他根本不理解自己学的歌是什么含义,长大后才慢慢悟出来那句歌词:“同志们,可记得,武昌起义的烈士……”

从小生活在动荡环境中又深受爱国主义教育熏陶的王方定,在不知不觉中怀有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信念。

1944年夏天,王方定以班上第四名的成绩从南开中学初中毕业,被保送免试进入本校高中学习,并获得伯苓四七奖助基金,免交学费。

当时,英语课的内容是原著选读,有的课堂情景至今仍清晰地保留在王方定的脑海里。雨果《悲惨世界》中小女孩珂赛特的悲惨遭遇、都德《最后一课》中的内容都使王方定深受感动,他也经常想起自己童年颠沛奔波的经历和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祖国。持续保持英语阅读与写作习惯使王方定有了扎实的功底,英语成为他日后学习和工作中有用的工具。

1948年,王方定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就读电信管理系。当时国家通货膨胀严重,上海的生活开销较大,王方定的生活过得很拮据。半年不到,学校准备搬迁。当时正值淮海战役,学校当局为了分散同学力量,削弱学生运动,允许大一新生休学回家,他便回到了老家四川自贡。

1950年夏,王方定以第二名的成绩考进重庆大学化工系。读书期间,他参加了一系列政治运动。

在《投考军事干部学校志愿书》中,他写出了自己对投考军事干部学校的认识:“祖国需要军事干部人才,为了保障自己的安宁,更为了维护世界和平,我认为投考军事干部学校是必要的,而且是光荣的。”

由于近视,王方定没有通过军干校体格检查。但他在校期间一直积极参与学生会的工作事务,在政治学习中不断受到教育,克服了以往自由散漫的毛病,他决意不再单纯从一己兴趣出发,加强了对学习和工作的责任心。

1952年,国家开始了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工作,化工系一年级39名学生,以及包括王方定在内的化工系二年级30名学生被并入当时新设立的四川化学工业学院。他在这里深入完成了化工原理、物理化学、工业化学等课程的学习,又积极地投入实践中去,逐渐对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增加了很多自己的感性认识。

毕业分配之际,王方定想要的不是轻松的工作,而是那些没人愿意干而组织最需要的工作。最终他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年少的奔波告一段落,这里便是他今后的人生中大展异彩的新舞台、新起点。

60多年来,这位放射化学家带着责任心和对祖国的热爱,投身到我国核武器研制中的放射化学工作中,为我国核工业事业上下求索,奉献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