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探索二号”科考船搭载着“深海勇士”号返航,圆满完成2022年度深海原位科学实验站第一航段任务——深海原位实验室在南海冷泉区的海试任务。
完成深海原位实验室在南海冷泉区海试任务
在灯光的照射下,海底幽蓝静寂、海雪飞扬。一串串珍珠般白色气泡不停地从海底汩汩冒出来。气泡周边,满眼的贻贝、蛤类和蚌类等随处可见,这片奇异的海底世界,就是位于南海的“海马冷泉”。连日来,“探索二号”科考船搭载着“深海勇士”号,利用深海原位实验室探访了海马冷泉区以及其东北方向的两处新生冷泉活动区的海底“生命绿洲”。
深海原位实验室搭载高性能传感探测设备
该航次由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组织,主要任务是开展中科院A类先导专项“深海/深渊智能技术及海底原位科学实验站”研制的深海原位实验室的过程海试。深海原位实验室由多家科研机构共同参与,搭载有多套高性能传感探测设备,包括深海MEMS气相色谱仪、深海光谱仪、深海质谱仪等,通过本次海试验证了系统及设备的水下性能以及长期运行的可靠性。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 赵斌:原位实验室相当于把陆地上多个大型设备做了小型化和水下化的设计,集成到一个统一的平台上。它可以在水下进行长期驻留,在无人值守的条件下自主运行和智能决策,在深海原位开展实验和探测。它可以配备不同的传感探测设备,投放到不同海区,比如,冷泉区、热液区或者深渊区,开展不同目标的科学研究。
获取冷泉区一批重要流体、沉积物、生物样本
在完成深海原位实验室海试任务的同时,通过“深海勇士”号在南海冷泉区开展了冷泉流体渗漏的生态环境效应科考,获取了海马冷泉区及其东北方向的两处新生冷泉活动区一批重要的流体、沉积物和生物样本,并通过深海原位实验室对其中的一处渗漏口进行了流体组分、微生物群落等的72小时原位观测。冷泉系统是一种深海自然现象,由富含甲烷的流体渗漏至海底而形成。这次科考也对进一步揭开南海冷泉的神秘面纱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通过对比研究认识不同冷泉区的发育规律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杜梦然:我们发现这3个冷泉区具有明显不同的流体活动规律、渗漏速度、生物群落特征等,海马冷泉区流体的活跃程度也比之前明显减弱。我们将通过对这3个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冷泉区获得的视频以及样品进行对比研究,去认识不同冷泉区的发育规律,进而系统地认识南海冷泉及水合物的基本发育规律和特征。
“深海勇士”号下潜5次配合深海原位实验室作业
此次探秘南海冷泉的“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自2017年11月30日正式交付之后,已经完成了数百次的下潜任务,“深海勇士”号的最深下潜深度为4500米,一次次的下潜任务也充分验证了“深海勇士”号在严酷海况下各项性能可靠稳定,使我国载人潜水器水下作业能力、潜航员操作能力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而此次“探索二号”搭载“深海勇士”号探秘南海冷泉,共载人下潜了5次,以配合深海原位实验室开展水下作业。据介绍,深海无人智能实验与探测技术,将为深海长尺度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研究提供新的技术手段,该航段的海试也为下一阶段深海原位科学实验站的总体海试奠定基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郑玮玮)
原标题:“探索二号”搭载“深海勇士”号探秘深海冷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