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波凉晕淡曾城,怊怅三年此夜情。
\n\n
独卷疏帷成默坐,暗虫相应作秋声。
\n\n
赏析:
\n\n
这首诗选自《宋景文集》,原作共两首,此为其一。其二为:“九旻含爽助清辉,万里重阴误赏期。正恨浮云无意绪,世间偏恼最明时。”第一首第二句后作者自注云:“在淮南三年,中秋俱不见月。”表明这两首诗作于淮南,具体地说,是在寿州(今安徽寿县)。宋祁与兄宋庠并有文名,两人同于宋天圣初举进士,时号“大小宋”。宋庆历元年(1041年),宋庠与宰相吕夷简政见不合,罢参知政事,出知扬州;宋祁也托病请求外调,出知寿州。此诗当在宋庆历三年(1043年)所作。
\n\n
首句“素波”指月光,从谢庄《月赋》“素月流天”句化出。“凉晕”指月亮周围的光晕。因为是“秋月”,故冠以“凉”字。“曾”通“层”,这里含有高的意思。这天夜里,本当皓月当空,万里清辉,但月光却被“浮云”所掩,不能透射出来,只能隐约看到远处的高楼。一个“淡”字,写出月色朦胧之状。“怊怅”句写诗人在盼月而不见月的惘然若失的心情中度过了三个中秋。第三句“疏帷”指稀疏的遮挡门窗的帷幕。中秋之夜,无月可赏,“万里重阴误赏期”,“默坐”和“卷疏帷”的下意识动作正表明有苦难言,寂寞难以排解。第四句反衬出诗人无可奈何的心境,又从静中写“闹”,从视觉转写听觉,此起彼伏的小虫叫声,随着夜的沉寂而愈发清晰。秋声,指秋夜里风吹草木、虫鸣四壁的凄清声响。诗人挚友欧阳修后来写的《秋声赋》有“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之句,也是这层意思。
\n\n
诗人此时的心理状态是孤寂的,也是失意的。他的“有感”,究竟感的什么,难道仅仅是因为看不到月亮吗?非也。他在五言排律《中秋望夕不见月》中也说:“此夜浮云恶,胡然混太清!”他一再埋怨“浮云”,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古诗十九首》第一首中的“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文选》李善注云:“浮云之蔽白日,以喻邪佞之毁忠良,故游子之行不顾返也。”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云:“总为浮云蔽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也是此意。诗人由自然现象联想到人事:浮云蔽月,使得三年看不到清辉;他们兄弟被吕夷简之流排挤出来,使得三年回不到帝京。怎不令人郁结于心,耿耿于怀?这就构成了此诗婉转而低沉的基调。
\n\n
全诗含而不露,托物寄意,表达了自己的心声,有唐人风味。
\n\n
(李廷先)
\n\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