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明珠:中国人能自由吃瓜,离不开这位奶奶!

吹着凉凉的空调

吃着又脆又甜的大西瓜

夏天的感觉就来了

有人说

夏天的灵魂

就是那一口冰甜的西瓜

而中国人能自由吃到瓜

离不开一位奶奶

数十年的研究和奉献

这些瓜果之中

蕴含着一位91岁老人毕生的心血

让我们记住这位奶奶的名字——吴明珠

在60多年的研究中

她培育出28个经国家审定的优质瓜种

红心脆、香梨黄、郁金香甜瓜、金凤凰

绿宝石瓜、麒麟瓜……

还有西瓜中的“王牌”——8424西瓜

吴明珠总挂在嘴边的话是:

“我的人生就是想结几个瓜,

把瓜的甘甜献给人民。”

今年91岁的吴明珠已经认不出人了

但有关种瓜的记忆还在

有时候她要出门

突然嘟囔着瓜该授粉了

瓜,在她的大脑中顽强地与阿尔茨海默病抗争着

1930年吴明珠出生在湖北武汉

在国运困厄中长大的她

从小立下报国之志

1950年,吴明珠和一批

与新中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学子

进入当时的西南农学院学习

同学中就有后来成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

在小小的试验田里

播种、挑大粪等农活没难住吴明珠

21岁生日那天

她在日记本上满怀激情地写下:

“人生最美好的事情,就是你创造出来的一切都能为人民服务。”

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

急需各类干部人才

吴明珠向组织请求赴新疆支援建设

这一年,她25岁

到了乌鲁木齐后

她一头扎进了条件艰苦的新疆鄯善县

此后,她将所有激情燃烧的岁月都留在了新疆

吐鲁番有“火洲”之称

夏季气温超过40摄氏度是常态

在基层要当好技术员就得什么农活都得会干

吴明珠硬是把自己

磨练成了一个在高温天气下仍能干农活的“农民”

她习惯了吃馕、吃羊肉

还学会了一口流利的维吾尔语

听说底坎儿乡有一种品质很好的瓜

吴明珠和一位同事穿过戈壁去寻找

到了晚上,怕碰到狼,不敢再走

他们便借了烧窑人的毡毯

睡在废弃的窑洞边

种质资源

是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的重要物质基础

为“摸清家底”

从1958年开始

吴明珠带着水和馕

顶着风沙烈日

走遍了全地区300多个生产队

给吐鲁番的瓜建立了档案

1962年底,吴明珠和同事一起

把吐鲁番当地所有的甜瓜品种都收集全了

从中系统选育出红心脆、香梨黄、小青皮等品种

其中红心脆品质最佳

销往香港的瓜果市场30年不衰

选育一个优良品种需要8年至10年时间

可人的一生时间有限

1973年吴明珠提出加速选育进程

去海南开辟“南繁北育”基地

她像候鸟一样

秋冬在海南

春夏回新疆

年复一年进行着育种研究

1995年吴明珠带领团队选育的甜瓜、西瓜实现了一年三季

这一时期

她选育的“8424(早佳)”成为江浙一带早熟优质西瓜主栽品种

并逐渐向北方各省扩展

她培育的甜瓜早、中、晚熟系列品种

种植面积曾覆盖新疆主要商品瓜产区的80%

在吐鲁番、鄯善县等地涌现出一批甜瓜致富村

直到2017年

87岁高龄的吴明珠才恋恋不舍地放下工作

吴明珠把一生奉献给了“甜蜜的事业”

也得到了家人的支持

丈夫杨其祐是吴明珠的大学同学

为了支持妻子

1958年春节

杨其祐也来到新疆鄯善县工作

当时,研究生毕业的他

是整个新疆所有农技站里学历最高的人

他精通英语和俄语

看到国外学术刊物上对妻子事业有帮助的文章

他都会翻译出来

有时候,吴明珠太忙

就打电话让丈夫帮着去瓜地授粉

尽管要在戈壁滩上跑三四十公里

杨其祐也总是欣然前往

在丈夫的支持下

吴明珠的事业结出了累累硕果

可惜,57岁的杨其祐

因为胃癌过早地离开了吴明珠

丈夫临终前

吴明珠问出一直深埋在心里的话:

“老杨,你为了我来到新疆,没能发挥你的专长,不后悔吗?”

杨其祐平静地笑笑说:

“这是我们共同的事业,我无怨无悔。”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

杨其祐艰难地伸出三个手指

笑眯眯地祝贺吴明珠获得“三连冠”

——那天,皇后、芙蓉、郁金,吴明珠培育的三个新品种甜瓜通过品种审定

丈夫去世5天后

吴明珠就决定返回新疆农科院

女儿杨准恳求妈妈多留几天

吴明珠说:

“我从你爸爸身上知道了什么是奉献,

我的事业里有他的希望,我立即回去工作才对得起你爸。”

吴明珠的儿子杨夏说:

“这就是我的母亲,

她是那一代无怨无悔、

为祖国奉献一生的赴疆青年的缩影。

她的世界很小,

只能装下瓜种,

她的世界又很大,

中国孩子都喜欢吃她种的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