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然:心若沉静 浅笑安然

“这些是从前教过的学生们留给我的信。”张然从办公室的书柜中拿出一个精致的四方木盒,里面收藏着厚厚的一叠信件。有告白,有祝福,也有致谢。“爱数分、爱然姐!”“祝福然姐体重不增,颜值不减”“老师,谢谢您为我们煲的‘鸡汤’,把我从困惑中解放出来”……一封封翻看,就好像学生们在与“然姐”对话,字里行间满是对老师真挚的爱。

冬日的一缕暖阳从窗外斜射进来,洒满整张书桌,她捧读着学生们的信,嘴角微微上扬,眼里有说不尽的温柔。画面定格在这一瞬间,地点是吉林大学数学学院,画中人就是张然,一位醉心教学与科研的数学教授,也是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吉林大学数学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吉林国家应用数学中心主任。

不经一番彻骨寒 怎得梅花扑鼻香

1995年,青涩懵懂的张然进入吉林大学数学系读书。此前她常因在数学方面展现的天赋和取得的成绩受到称赞,所以当踏入吉林大学校门的那一刻,她满怀自信与期待。但打击随之而来,她慢慢发现自己“不再聪明”。开学两个月,她仍然没能顺利转换思维理解数分老师讲的极限思想。

“着急”“想哭”是张然对那个阶段状态的描述。少女时期的张然性格有些内向,在其他同学向老师请教问题时,她会站在一旁默默聆听,眼神中始终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求。渐渐地,老师们认识了这个腼腆但勤奋好学的姑娘,她尝试着与老师交流,吐露自己对于大学数学学习的迷茫与困惑。“学习中最重要的素质不是聪明,而是坐得住板凳,熟能生巧。”老师的话就像强心剂,给予张然勇气与信心。从量变到质变,张然坐了整整一学期的“冷板凳”,因为怕掉队,她铆足了劲儿往前冲,期末的时候居然冲到了班级第一。

1+1/2+1/3……是数学中著名的调和级数,它的意思是哪怕每次只加一点点,哪怕增加的数越来越小,但只要不断坚持,还是可以等于正无穷。张然相信“积水成渊,聚沙成塔”的道理,她可以大学四年做整整十份家教,只为独立赚取学费和生活费以减轻家庭负担;可以几年如一日钻研同一个领域,哪怕成果的产出充满着巨大的不确定性;也可以一整天翻来覆去看同一集英语情景剧来练习口语,直到主人公说出上句,她能条件反射对出下句。“人不可能同时做很多事情,充分且高效地利用有限时间,集中精力完成对自己最有价值的几件事才是最重要的。”这是张然一贯坚持的取舍之道。

成为一名好的数学工作者需要具备很多品质:专业专注,创新求变,坚韧不拔。这些品质张然都有,而“独立”也是她身上最为重要的标签之一。

女儿一岁多的时候,张然只身前往香港进修学习,半年后又飞往美国继续访问。那时,张然正处于没有明确科研目标的迷茫期,三十多岁独自一人在陌生的城市生活,同时承受着与幼女分离的切肤之痛,孤单与思念如影随形。在被问及是否对女儿有所亏欠时,张然没有回答,只是无奈地笑了,眼里装满了歉疚。“但我也不后悔。”张然说,“你知道科研是有连贯性的,一旦放下了就很难再次捡起来。如果我不咬牙走出去,只怕科研的路难以继续。”

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狂沙始到金

2013年,张然36岁,已在积分方程数值求解方面有所进益,继续在此方向上延伸拓展相对容易发表优秀期刊的论文。但该领域发展已经比较完善,对于她而言根本的创新很难。彼时美国的两位学者提出了一种新的有限元法,框架简单明晰,特点鲜明,但争议颇多,要不要进入这个对她而言全新的领域?恰逢张然带过的首届唐敖庆班学生翟起龙申请跟她读直博,为了给予优秀学生最前沿的研究方向,也为了实现自我的突破,张然再三考量后与翟起龙商量:“如果你愿意的话,老师可以带着你一起,从头开始学习这类新的有限元方法。”

当未来图景模糊不清,当前方路途满是阻力,你是否有勇气舍弃过往,重新出发?36岁张然的回答是“Yes”。再一次从初学者做起,她耐住寂寞,放下曾经的成绩,将大量精力投入到新领域的学习与钻研当中。在被问及是否很有压力时,张然淡然一笑,“我们想过可能会失败,甚至可能经过几年的研究后发现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但当时我们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再不济至少学会了数学研究的一种新手段,以后也可以用来解决其他问题,这不也挺好?”幸运的是,课题组花费7年时间,在理论和应用方面均有所进展和突破,并以此为基础,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的支持以及中国青年科技奖等奖励。

作为一名应用数学工作者,重要的是能学以致用,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就是他们科研的指挥棒。2020年,一场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像张然这样的科研工作者虽不能直接参与救护工作,但仍用自己多年积累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提供相关学科支持。

2020年3月初,张然收到来自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支援武汉同济医院抗疫领队秦彦国院长的微信,医疗队在救治新冠肺炎患者过程中采集了近百例次患者的口咽、鼻咽拭子标本,在核酸检测时发现两种拭子的临床阳性检出率出现了差异。前线的医生们希望能够得到二者差异的定量分析。了解具体问题及需求的紧迫性后,张然立即组织队伍对两种拭子针对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一致性及敏感性进行分析。2020年3月4日拿到第一批51例患者的221人次检测数据后,为了得到更加确定的结论,张然与远在武汉的秦院长反复沟通协调,2020年3月5日拿到补充数据,并于当日完成了第一批次数据的分析,得到了初步结果。该结果为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从第六版向第七版过渡中检测拭子的选取方案提供了依据。2020年3月14日拿到第二批数据后,张然再次带领团队加班加点,第二天凌晨便完成了全部数据的分析,结果再次印证了结论。这为前方患者核酸采集方式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了吉林大学的力量。

怀抱着对数学最纯粹的初心与热爱,张然在科研道路上披荆斩棘,勇往直前。近五年她主持中科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6项,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1项、中科院先导专项课题1项。同时也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宝钢教育优秀教师奖、中国数学会计算数学分会青年创新奖、长春市三八红旗手标兵、吉林大学师德标兵、吉林大学课堂质量“卓越奖”等。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奖励计划、教育部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

教学之路其修远 时刻上下而求索

初三毕业是张然人生的重大转折点,她的整个人生轨迹因班主任奚景满老师的一番话而改变。中考志愿栏上,张然填写的是一所经济类中专。她虽有些贪玩,但天资聪颖,在数学方面展现出过人天赋,奚老师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并为此深感惋惜。她为这个小女孩勾勒出美好的未来图景,苦口婆心地劝说她将申报的志愿从中专改为高中,同时递给张然一张新的空白志愿表,“回家再好好商量一下吧。”从那以后,张然有了一次次登高远眺的机会,成为一名老师的愿望也在她心底生根发芽。

从中学到大学,再到工作岗位,除了奚老师,对她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好老师还有很多,他们的培育更加坚定了她的理想。毕业留校伊始,张然一心扑在学生和教学工作上,那时她并不了解科研之于高校教师的重要性,导师已经退休,既没有科研团队,也没有科研压力,她以为自己不需要再做科研了。导师了解到情况后,专门找到她,语重心长地说:“你现在跟同学们年纪相仿,关系融洽,没有危机感。但再过十年呢?如果没有科研成果,你拿什么去反哺教学,又怎么让学生信服?”一连串提问触动了年轻的张然。她开始重新思考好老师的定义,不再只是闷头做教学,而是暗下决心,努力教学的同时,也不放松科研。

从教二十年,张然不断改进教学的方式方法,注重因材施教,尽力照顾到更多的学生。近年来,她组织的吉林大学数学学院“以大带小”学业互助小组成效显著,既培养了高年级学生的责任感,又锻炼了低年级学生的独立性。在这样的氛围中,吉林大学数学学院的学生们组成了一个环环相扣的温暖大家庭,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位置。课上课下,她时常告诉学生们“吃亏是福”,少一点计较,多一点真诚,才能走得更加长远。每个人都力所能及作贡献,水涨船高,自己才会越来越好。

教育学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既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他们的品格,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正是在她的严格要求和身体力行影响下,她的团队人才辈出。有“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项目”获得者、有国家“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和北京大学“博雅博士后计划”入选者,有行业企业的带头人和骨干,还有同她一样兢兢业业教书育人的青年教师们……

多年来,张然始终守着一份沉静,用执着与坚守为学生们的成长培育沃土,潜心浇灌。在2020年吉林大学的新生开学典礼上,张然作为教师代表发言:“我希望同学们能树立家国情怀、培养独立精神、锤炼学习本领、学会团结友爱,成为有思想、有品位、有胸怀的吉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