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慕孙:小颗粒成就大事业(一)

郭慕孙(1920—2012),生于湖北汉阳,祖籍广东潮州。1943年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化学系,1946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化工系获硕士学位,1956年回国协助叶渚沛所长筹建化工冶金研究所,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流态化研究室,1978年起先后任化工冶金所负责人、代所长、所长,1986年起任名誉所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历任第四、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1989年获“国际流态化成就奖”,1994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7年当选瑞士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2008年入选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化学工程百年开创时代”50位杰出化工科学家,成为唯一获此殊荣的亚洲学者。

我国流态化学科的奠基人、颗粒学的开拓者、国际化工界享有崇高声誉的化工学家郭慕孙先生已经离开我们了,然而他的音容笑貌尤在眼前——仿佛先生仍在认真地审定学科规划,修改学生论文;仿佛我们仍在痴迷地聆听先生讲解他一生所执着追求的流态化科研工作的历历往事,以及对国家科技、教育、能源领域的建议和对未来的美好愿景。

“破天荒”提出新概念

郭慕孙1920年5月9日生于湖北汉阳,父亲郭承恩曾留学英国,回国后受聘沪杭甬铁路工程师,母亲周石南是小学教师。在父母的培养教育下,自幼好奇心很强的郭慕孙喜欢做造型各异的风筝,还常到弄堂口的小作坊向工人师傅学习车床技术。1937年,父亲与朋友在上海合作开办了中国第一家工业炼气公司,打破了法国企业在华气体工业的垄断地位,上海的报纸进行了报道,认为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当时正在圣约翰大学附属中学读书的郭慕孙对父亲的壮举深感自豪,从小就立志做像父亲一样的“工程师”。1939年他考入上海沪江大学(现上海理工大学)化学系。在学期间,他的各科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同时担任校刊《上海观察者》的编辑。

1943年大学毕业后,郭慕孙在上海汉堡化工厂和生化药厂工作了一段时间,便只身前往重庆等待留学机会。1945年,他凭借自己优异的学习成绩和突出的英文水平,如愿以偿获得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化工系的奖学金。

郭慕孙的导师威尔汉姆教授很欣赏这名中国学生勤奋严谨的学习精神。导师告诉他,跟颗粒有关的流动问题只有两类工作,一是颗粒在液体中的沉降,二是通过松散颗粒介质的流体流动。如何把二者结合,寻找规律就是需要研究的问题。那时,他除了吃饭、睡觉,基本上都在实验室工作。当时没有测流量的现成装置,他就用一些管子反复计算设计制作,与导师一起在液—固体系上进行了系统且有成效的试验研究。1946年10月,他完成了硕士学位论文《固体颗粒的流态化》,1948年发表在美国《化工进展》杂志上。他们首次观测到液固和气固流态化的差异,提出了“散式”和“聚式”流态化的概念,建立了颗粒与流体相互作用的流动参数统一关联式,丰富了流态化的基础理论,是国际学术界公认的流态化经典之作,至今仍被广泛引用。郭慕孙后来回忆说:“当时流态化还是一个新名词,那篇论文首次区分了流态化的不同类型,并列出了大量的实验数据,那是破天荒的。”

在1946年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年会上,威尔汉姆教授所作的流态化研究报告让学术界和产业界的与会代表印象深刻,美国碳氢研究公司请威尔汉姆教授推荐一位精通流态化的毕业生,郭慕孙自然是最佳人选。为了心中“工程师”的梦想,郭慕孙放弃了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在该公司担任实习工程师,次年便加入了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郭慕孙在那里做了很多流态化的实验和计算等开拓性的工作。

虽然工作稳定,但郭慕孙仍然心系祖国,他在美国化工期刊登了寻求回国工作的启事,可口可乐公司选中了这位华人工程师,派他到中国拓展业务。1948年7月,他被派往香港解决技术问题,完工返回上海才得知公司为避免战争风险,已决定年底从中国撤离。于是可口可乐公司又将他派往印度新德里,他与同事们历经五个月,硬是在一座破旧厂房里建成了印度第一家可口可乐工厂。回到美国后,他被安排到纽约实验室工作,在此期间撰写的《差压法测定汽水中含二氧化碳》的论文,获得美国汽水行业的契斯特曼奖。

1950年12月9日,郭慕孙与大学同学、波士顿大学社会学硕士桂慧君步入婚姻殿堂。1952年5月,他再次回到碳氢研究公司,继续从事煤的气化、气体炼铁和低压空气分离等研究。在美国期间,他发表论文8篇,获低温气体吸收、含碳固体物料气化工艺、含碳固体的气化3项专利。郭慕孙在接受采访时曾说:“我回国的目的就是希望将这些研究和专利继续做下去,并且要在自己的国家产生经济效益。”1956年8月,郭慕孙终于等来了回国良机,携家人乘船辗转香港回到新中国的怀抱。

“流态化”大显身手

1956年,正在筹建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以下简称“化工冶金所”,现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的著名冶金学家叶渚沛得知郭慕孙刚刚回国,便发出工作邀请。因为曾看到过他发表的硕士学位论文,所以建议他将化工中的流态化技术运用到冶金领域,即利用流态化焙烧的方法,处理回收湖北大冶铁矿中的铜。郭慕孙了解了前辈对自己的学术规划后,欣然加入化工冶金所,后被任命为流态化研究室主任。

郭慕孙深知基础研究是科学技术和工程科学创新的源泉,他将自己在美国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延伸,扩展到颗粒有进有出的流态化体系,提出了“广义流态化”理论,成功预测了八种流态化类型,计算了不同颗粒和流体系统的流态化行为,分析了许多工程技术问题,并且将该理论和计算方法应用到科研项目中,如低品位铁矿的富集和有色金属分离等。这在流态化领域是首次提出,它构建了适用于整个颗粒—流体系统和流态化的理论框架,取得了独树一帜的理论突破。但由于当时中国环境封闭,国际同行对此鲜有耳闻。

回国头几年,科研条件和生活环境还相当艰苦,为了将实验室成果尽快应用于工业生产,郭慕孙总是奔波于全国各地,一边开展实验,一边研究设计,一边指导工业应用。他经常在一二十米高的流态化中试设备上爬上爬下观测实验结果;在没有计算机的年代,他靠拉计算尺一点一点地计算参数、设计方案;在实验现场他与同事们同吃同住,夜以继日地工作。湖北大冶、四川攀枝花、辽宁鞍山、贵州万山、内蒙古包头等厂矿企业都留下了他们辛勤工作的汗水与足迹。

为进一步推广流态化技术,郭慕孙在1958年首次发表了《流态化技术在冶金中之应用》,1963年又发表了《流态化垂直系统中均匀球体和流体的运动》,并撰写了《广义流态化》等论著,由此带动了一系列的工业研究。他将“广义流态化”的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冶金过程,使流态化技术逐步为我国工业界所重视,为此他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

特殊时期,郭慕孙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但他仍在艰难困苦中坚持科研工作。1969年9月,他被安排到大西北甘肃金川886厂,参加镍钴矿氯化焙烧扩大试验。那里的生活和工作条件相当艰苦,没有办公桌椅,吃粗粮,缺蔬菜,上班要戴防毒面具做试验,每人发一大瓶咳嗽糖浆治严重的气喘。在繁重的劳动之余,他挤时间进行了大量的金属氧、氯化物的热力学数据分析计算,设计出全新的气相化学迁移工艺流程,解决了有色金属氯化物与铁氧化物的分离,在小板凳上写出了“用气相迁移法从含有色金属复杂铁矿中提取有色金属”的手稿。对于我国最大的镍钴矿资源的综合利用,他提出的氯化迁移的构思时至今日仍值得探索和借鉴。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当国际上很多流态化研究的同行热衷建立气泡模型时,郭慕孙并未跟风而上。他针对气固流化床中气泡对相际接触和传递的不良影响,独辟蹊径开创了稀相流态化、快速流态化等无气泡气固接触新领域。经过10余年的刻苦攻关,他所创立的“广义流态化”理论和“无气泡气固接触”理论,已逐步成为流态化研究领域一个独立的、完整的理论与技术体系。

1973年,郭慕孙率先提出了“快速流化床”的一维模型,预测并通过实验证明了快速流化床中颗粒聚团的存在。然而当时化工界对是否存在聚团仍存争议,甚至关于聚团假设的投稿也被拒之门外。郭慕孙始终坚持以聚团为核心建立模型研究,至今近40年的艰难研究历程证明,颗粒聚团是一种介尺度现象,而介尺度问题又是很多复杂现象的共同瓶颈,由此更加体会到当时郭慕孙选题的前瞻性和重要性。然而,散式流态化与聚式流态化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别,一直未能从理论上给予合理的解释。1984年郭慕孙又提出了快速流态化的流域划分,针对无气泡气固接触的特殊流型特点,从多尺度概念入手,指导他的博士生进行能量最小多尺度(EMMS)方法的研究。

1992年到1997年是EMMS模型发展最艰难的阶段,一是模型受到质疑,二是EMMS的应用尚未开展。在这个关键时期,郭慕孙带领大家积极开展工作,经过持之以恒的不解努力,终于计算出了结果。他们首次建立了流态化系统中非均匀结构的稳定性条件,突破了对两相流系统进行量化模拟计算的瓶颈,将颗粒—流体系统计算广泛应用,并被延伸至其他系统,在国际上逐步确立了多尺度方法这一领域。通过发展离散模拟,又扩展到其他系统建立普适方法,并与离散方法结合,形成以问题、模型、软件和硬件结构相似为特征的高性能并行计算模式。此发展的极值多尺度方法,推动了化工过程实时模拟的实现,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赞扬,被广为应用,这其中凝聚了郭慕孙大量的心血。

2000年,已是80岁高龄的郭慕孙开始筹划主编一部巨著《流态化手册》,他亲自编写详细的写作提纲,组织国内外64位知名学者参与撰写。这部316万字的《流态化手册》于2008年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在化学工程领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主编:张藜

出处:《跨越时代的百位中国科学家》

授权方: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