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需要处理好四大关系

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新基建”。为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3月4日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再次强调“要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新基建”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遭遇疫情冲击和面临转型升级挑战的大背景下,新基建被寄予厚望。新基建既是基础设施,又代表着新的业态,在发展中必须注重处理好以下几大关系。

新基建与传统基建的关系

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和各地区经济社会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铁公基”为代表的传统基础设施是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新基建则是数字经济时代不可或缺的、建立在新兴技术基础之上的设施。与传统基础设施相比,新基建的技术含量更高,具有强大的融合能力和超越时空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将两者割裂开来,也不意味着新基建对传统基建的完全替代。没有发达通畅的交通体系,数字经济、智慧城市都只能成为空中楼阁;另一方面,新基建可以与传统基建深度融合,可以充分发挥现代技术优势,打造智能化数字化的交通运输体系和城乡基础设施体系。因此,不仅包括以5G、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还包括利用数字技术对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

短期应对疫情冲击与长期高质量发展的关系

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得原本就面临下行压力的经济形势又蒙上了一层阴影。在消费和出口均受到影响的情况下,随着疫情向好,如何尽快复工复产,把被压制的需求和经济活力释放出来,成为当务之急,新基建短期内对扩大需求、稳定增长和就业的作用更加突出。这也是许多省市近期陆续推出重点项目建设计划的主要原因。但另一方面还应看到,就目前来看,新基建的投资体量总体还是有限,其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和对传统基础设施效率的提升作用,还需要一个逐步释放的过程,可能很难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对新基建的布局,必须立足长远,聚焦激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从如何构建新的产业生态、推动消费升级、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等多个方面进行政策设计和规划。就全球科技应用发展态势看,发力新基建是提升我国数字经济时代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的关系

无论新基建还是传统基建,都具有基础性、公共性和通用性等特征,也就必然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引领、统筹规划和布局等。因此政府部门需要密切关注国内外技术与经济发展最新态势,提前研判、提早谋划,加强新基建的顶层设计和部署协调。但另一方面,与传统基建相比,新基建技术创新性更强、发展变化快,还面临更大的市场不确定性,必须与市场需求相耦合中创造价值。近些年,在市场机制的推动下,我国在新技术新产业发展许多领域已经有了比较好的基础。这种情况下,新基建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鼓励不同主体运用市场机制开展合作,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能力、敏锐把握市场和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政府重点是提供更好政务服务和制度保障,不断探索创新投融资机制和监管方式,既注重发挥多方面合力,又严控风险,从而获得长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尤其是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地方政府容易出现投资冲动的背景下,需要谨防不考虑实际需求和客观环境条件的一哄而上,造成新的产能过剩。

鼓励创新和规范发展的关系

传统基建的功能属性相对独立,具有各自的专属功能,边界比较清晰。新基建涉及的许多创新技术既有自身特性,又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互补和融合集成,从而形成新的新基建体系。因此,以工业互联网、5G、数据中心等数字基础设施为代表的高科技领域新基建,既是基础设施,又是新兴产业,其发展还需要制度和政策的保障。如很多数据中心、云计算都需要取得牌照许可,5G、人工智能等技术在许多垂直行业应用(如无人机、无人驾驶、AI辅助医疗)等还需要取得对应行业部门的审批或技术认证等。对于这些新事物,很难沿用传统的监管思路和模式,亟须创新理念,以包容审慎的态度,为新基建创造良好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