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一系列新技术开始在春运中大显身手。今年春运,由于新冠肺炎的蔓延,又有一些高科技产品亮相机场、火车站及公路客运站,为出行旅客筑起了一道道安全防疫墙。
自1980年“春运”一词首次刊登在人民日报上算起,春运已经有40多年的历史了。这40多年,也是中国科技飞速发展的时间。
诸如实名制、无人售票、电子客票、无缝换乘等一系列具有科技含量的服务方式的多元应用,让“与时俱进”的春运,具备了高新科技的基因。
尤其是近年来,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一系列新技术在春运中的大显身手,不仅提升了人们的出行品质,还让返乡客们在“回得了家”的同时,拥有更多更好的出行体验。
而今年春运,由于新冠肺炎的蔓延,为了保障人们的出行安全,又有一些高科技产品亮相机场、火车站及公路客运站,为出行旅客筑起了一道道安全防疫墙。
5G技术落地春运
2019年是5G技术飞速发展的一年,也是中国5G商用的元年,在交通运输领域,5G的前景也极为看好。
去年12月,交通运输部印发《推进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2020-2025年)》,其中就提到,要推进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等在交通运输各领域的研发应用。
话音刚落,5G技术就已经落地2020年春运。
1月10日是春运首日,春运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拥有5G信号覆盖的广深港高铁投入到春运中,这也被称为首个“5G春运”。
以往人们在高铁和动车上,没信号往往是最令人苦恼的。而首个“5G春运”的到来,带来的最直观改变就体现在手机网速上。据了解,广深港高铁沿线规划建设超过300个5G信号基站,实现12个设备小区合并,从而减少列车高速移动中的小区切换频次,提供更稳定的覆盖效果。
此外,“智能化”则是5G应用落地的又一个明显特点。
据报道,广深港高铁全线覆盖5G网络涉及三种场景,铁路沿线、隧道以及车站。
广州南站是率先实现站内5G信号全覆盖的车站之一。在智慧候车区,能体验到智能机器人提供问询指引、互动打卡留念、3D地图等多项服务。
据广州南站工作人员介绍,在热力图体验带,还可以实时监测到当日当时的客流累计,并且能清晰地分析出客流画像、客流来源、流量趋势、停留时长、累计流量等。这些数据都来源用户的手机信息,旅客一踏入候车室区域,各类数据都能实时传输到大屏幕上。
不仅仅是广州,2019年11月,杭州东站也实现了5G网络全覆盖。春运期间,杭州东站还专门设置了5G应用体验区,旅客可以现场体验5G网速、VR技术等,并且与智能机器人互动。
人工智能应用日益成熟
2020年春运的另一个话题,则是电子客票的全面推广。
1月3日,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在工作会议上表示,2020年全国高铁将实现全面电子客票化,淡季高铁票打折的车次和力度会进一步扩大,同时探索在普速线路上实行电子客票。
事实上,在2020年春运期间,电子客票就已经在逐步实现覆盖全国高铁线路。乘客到达火车站时,只要刷身份证或者购票时生成的二维码,通过人脸识别闸机,就能进站乘车。
对很多乘客来说,这极大地提高了出行效率。而电子客票进站背后,离不开的则是人脸识别技术。事实上,作为人工智能的基础应用,“刷脸进站”在2017年就开始逐步应用,并且在全国的火车站逐步铺开。在2019年9月正式启用的北京大兴机场,也应用人脸识别技术,实现了“刷脸”值机的无纸化操作。
此外,大量其他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也让春运正在变得越来越“智能化”。这其中,人工智能机器人的表现尤为突出。
今年春运,新一代警用AI(人工智能)——2000机器人“平平警官”,1月8日正式在广州海珠客运站广场亮相。
据报道,“平平警官”身高170厘米,体重约100千克,配备激光雷达传感器、超声阵列、红外阵列、深度相机、触控屏、智能语音交互设备等多种先进设备。另外,除具有自动避障、高清拍摄、语音播报等功能外,“平平警官”还能进行人工智能自主巡逻、智能对话等,在风雨天也能正常工作。
2018年春运首日,在山西太原火车站,智能服务机器人则在软卧候车室正式上岗。据报道,该机器人具有自动人脸识别旅客身份、语音问询等功能,可以通过人脸识别“记住”旅客,并且提供服务。
此外,全国各地的车站还上线了许多智能巡检机器人,对铁路相关设备运行状况进行精准的测量和智能分析。
人工智能的应用还远不止于此。今年春运首日,上海虹桥站微信小程序上线,成为国内首个智慧车站小程序,实现了出行智能化、服务流程线上化、站内管理数字化。
旅客不仅可以在该小程序上查询座位号、检票口等信息,还可以进行遗失物品登记、“小红帽”行李搬运预约等服务。此外,该小程序还提供了方言服务,可智能识别多地方言。
高科技助力春运抗“疫”
与往年不同,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给今年春运带来了不小的考验。
尤其近日,多地陆续复工,返程的人流也随之加大。为了保障人们的出行安全,一些高科技产品纷纷亮相机场、火车站,加入“防疫大军”的行列。
疫情发生以来,“量体温”成为各大客运站必须进行的一项“安保措施”。人工测量体温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也增加了近距离接触所带来的感染风险。因此,多地纷纷引进高科技测温设备,既节约了成本,又增加了效率。
近日,一则“红外线热成像”视频引发了大家的关注。据了解,红外热成像运用光电技术检测物体热辐射的红外线特定波段信号,将该信号转换成可供人类视觉分辨的图像和图形,并可以进一步计算出温度值。红外热成像技术使人类超越了视觉障碍,由此人们可以看到物体表面的温度分布状况。
根据媒体报道,广州移动推出的“5G红外热成像测温”,对进出人员体温进行非接触方式快速检测,测温精度可达±0.1℃,当有人员的体温超过告警温度阈值,如出现疑似发烧等情况时,设备将告警,提醒人员进一步检查。该设备采用快速热成像技术配合环境数据算法,并可通过高速率、低时延的5G网络回传到指挥中心,实现规模性人群的快速精准体温筛查。
“红外线热成像技术”也被应用于智能机器人上面,全国首个5G红外热成像测温警用巡逻机器人于近日在广州黄埔诞生。根据相关部门介绍,该机器人可全景无死角巡逻,可在机场、车站、广场、医院、社区以及重点卡口路段启用疫情防控模式,借助移动式红外测温筛查、循环播报提醒等功能,实现远程可视化指挥,协助一线民警在危险、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中完成排查、防控任务。
疫情期间,“大数据”也在春运的疫情防控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据了解,疫情发生后,工信部召开疫情防控大数据支撑服务工作调度会,提出加强联防联控,运用大数据分析,支撑服务疫情态势研判。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电子所所长朱建生曾对媒体介绍,12306快速启动应急机制,利用实名制售票大数据优势,及时配合地方政府及各级防控机构提供确诊病人车上密切接触者信息。目前,已累计提供200余批次。如果列车上出现确诊或疑似旅客,还会调取旅客的相关信息,包括车次、车厢及近一段时期乘坐的车次,以及同乘、同购、同行旅客的信息,比如席位前后3排的人员,与其同一订单购票的人员,进行信息分析提取,然后提供给相关防疫部门进行后续处理。
除了铁路部门利用大数据技术追踪同行者,一些软件开发者也相继推出了不同类型的“确诊患者同行查询工具”,来帮助人们确认自己是否曾与确诊患者搭乘同一趟火车或是飞机,有些甚至可以查询到班车和地铁的具体线路和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