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苏州黎里:“巧君秤”里的平衡心

时代变换,科技发展,电子秤流行起来,手工秤被逐渐淹没在城市化的浪潮中。在江苏省苏州市黎里古镇还保留着手工秤这项传统技艺,现在已经被列为吴江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巧君女士正是此项技艺的传承人。

传承:心意所至

五十多岁的陈巧君是苏州市黎里人。她的制秤技艺来自她的丈夫,巧君跟着丈夫学手艺,心灵手巧的她很快就精通了做秤的技艺。丈夫离开后,她在老街一个人经营着杆秤店铺。虽然,如今的手工秤实际使用功能已经不大,但作为匠心独运的文创产品和伴手礼却广受欢迎。“巧君秤”逐渐成为黎里的一张个性名片,为人知晓。

技艺:如切如磋

做成一杆秤,从选料到成品,从秤杆的锯刨、起花、补心、上油,到给杆秤包铜皮、定尺寸、测准星、划刻度……一套流程10多道工序,花费十来天时间,陈巧君游刃有余。

从选料之初开始,陈巧君就坚持良心为本,用的是上好的红木。选好木料后,就要开始刨秤杆了。一遍又一遍地刨,一卷又一卷的刨花纷纷扬扬,直到把自然生长的木材,刨成规整的圆柱形。

下一步,就是磨秤杆,又是一遍又一遍打磨。然后就是洗秤杆,等秤杆晒干晾透,就可以进行细致的装秤工作了。

装秤首先是画中心线、包头围、钻空,然后再定位、穿钩。接下来就是定盘。定盘需要反复计算,讲求精准。再装扭绳、用细小的刀具刻刻度。值得一提的是,陈巧君的绝活就是制作银星(金星)杆秤。

她的一双巧手,左手一根银丝,轻轻一点,细小的银丝随即嵌入杆秤孔眼;右手一把钢刀,轻轻一割,顺势再用刀背一抹,一颗银星已经生了根。别说普通人看了连连叫好,就是业内人士也无不竖起大拇指,也让过往游客看得痴迷。

良心:平衡稳当

巧君秤的店里,许多工具都是巧君根据制作需要纯手工制作出来的,可谓独一无二,专用器具。说话间,陈巧君笑着拿起杆秤,放上秤砣,找到平衡。她说,做秤,要有足够的耐心,千万急不得。

要有一颗平衡的心,人生亦如此,不紧不慢向前走,坚持自己的初衷,放稳自己的良心。

原标题:江苏苏州黎里:“巧君秤”里的平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