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保山万光红:让“乌铜走银”一代代“走”下去

在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板桥镇北津桥一间不起眼的铺面里,“四宝斋”的招牌古朴典雅,“乌铜走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万光红坐在店里,正聚精会神地打磨着手里的宝贝,“打磨技术尤其关键,深了、浅了整件物件就废了,不可重新来过。”万光红说。制作完成的“乌铜走银”经过双手的把玩,历经岁月沉淀,变得古色古香、厚重典雅,白银花纹图案,游走于乌黑铜胎之上,栩栩如生。

云南“乌铜走银”与北京“景泰蓝”齐名,并称“天下铜艺双绝”,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界的两大制铜工艺。目前,云南主要有三大门派掌握这项古老工艺,获得首届“保山工匠”荣誉称号的万光红就是其中之一,而说起传承起源,在这其中还有一个故事。

相传在公元1868年,一王姓外地手艺人流落至保山板桥古镇青龙街,饿晕在万氏怀宝银楼门前,银楼主人救了王姓匠人,王姓匠人感恩,将家传的“乌铜走银”技艺传给了银楼主人,自此,万氏怀宝银楼主人习得“乌铜走银”技艺。2006年,瘫痪在床的怀宝银楼“乌铜走银”第三代传人金老五向次子万光红传授了“乌铜走银”技艺,这让从13岁就开始学习金银首饰加工的万光红成了万氏“乌铜走银”第四代传人。

从接手“乌铜走银”技艺的那一刻起,万光红就开始了漫长的“乌铜走银”研习之路,“这是一份精细的手艺,用来雕刻的錾子就有120多种,最小的叫指甲錾,仅有3毫米。”万光红介绍,乌铜走银技术需要以适量比例的金、银、紫铜等7种材料炼成乌铜,以乌铜为胎,雕以花、鸟、鱼、虫,或风景、或人文、或动物,再以熔化的银水注入花纹细理间,打磨光滑。随着技艺日益精湛,万光红在吸收传统技艺基础上,将以黄金等贵重金属为主的基础性与在合金表面嵌之以白银为辅的巧妙性完美结合,创作出文房四宝、烟斗、茶壶、酒具、香炉等作品,其代表作“夜晚归人墨盒”“如意酒壶”分别被云南省博物馆、红河州博物馆收藏。在万光红的带领下,2008年,四宝斋“乌铜走银”列入保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万光红成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如今,复杂的技术对于万光红来说已不再是挑战,但57岁的他笑称自己至今没有做出一件真正让自己满意的作品。“学无止境,无论如何精细,在心里都会有缺陷,而只学会了手艺本身那是一种失败的手艺,我想做的是文化,把自己的智慧、情感融入作品里,虽然辛苦,却很满足。”现在他经常做的事情就是思考,如何在作品里体现更多文化的内涵?他制作六字真言手镯,必须是正宗的尼泊尔文字。为了制作一个“禅”字的吊牌,他特意到附近的寺庙向方丈请教如何描字,配上什么样的图案,细致而耐心。

300年来,“乌铜走银”的关键技术秘不示人。2006年以来,四宝斋“乌铜走银”传习者也不超过9人,面对民间手工艺传承的窘境,万光红认为,“乌铜走银”是民族瑰宝,而非一家之技,于是他将“乌铜走银”带进云南艺术学院、保山学院、永昌承谦伏羲学校等院校,为的就是让“乌铜走银”永远“走下去”。而他对诚心学习“乌铜走银”的人,基准只有一个:诚实善良的中国人,不能把“乌铜走银”核心技艺带出国门,这也是他作为一名普普通通中国传统民间手工艺人的赤子之心。



原标题:云南保山万光红:让“乌铜走银”一代代“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