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防城壮族天琴艺术

防城壮族天琴艺术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防城区峒中镇壮族民间艺术的总称,包括歌、舞、琴。天琴是壮族称为“天”(弹天、唱天、跳天)的文娱活动的唯一乐器,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是壮族群众举行唱天、跳天、祀神祈福时所用的主要乐器。天琴的低音强劲浑厚,高音欢快悠扬,节奏简明、轻盈,弹奏出天籁之音,蕴含神秘气息。防城壮族天琴艺术由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壮族的‘天’”发展而来,2016年成功申报列入自治区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防城壮族天琴艺术也是防城区中越传统文化交流主要项目之一。

“泥墙竹户近溪边,风雨寒暄四月天。男女无声听咒病,白婆夷语拨三弦”——清·《龙州纪略》。这首诗写的便是天琴,天琴是壮族的一种乐器,又是“跳天”的主要道具,防城区黑衣壮作为壮族一支,一直传承着天琴艺术。

天琴用木制成,由琴头、琴杆和琴筒三个部分组成,形状似汉族的三弦,而天琴只有二弦。天琴总长度为107厘米,顶端雕有一个凤凰头,起着装饰的作用,琴杆上均刻有龙和凤的图像,以示天琴为“端娅”的化身。中部还刻有两个方形帅印,帅印之间镶有一只小圆镜(艺人称为照妖镜)。下部有一个半月形琴床,琴床两侧穿着两个琴弦轴,作为系琴弦和调音之用。琴杆长25厘米,上截稍小,下截稍大,正面作指板。琴筒用葫芦壳制作而成,直径约12厘米。琴皮用薄板或纸糊制而成,竹做的琴码安在琴皮面上,用二条丝线或胶丝(鱼丝)做琴弦。

演奏时,演员用右手的食指勾、拨琴弦,左手按琴弦,使之发出“啶叮”之音。天琴的定弦,有正、反四度的定弦法,音域可达四个八度。天琴的结构、定弦和演奏法,有别于其他乐器,形成了古朴的造型、独特的音色、迥异的音乐风格。



原标题:广西防城壮族天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