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需要更多年轻人接棒

掐丝珐琅被做成手机壳上的时尚纹样,苗族姑娘的刺绣绣在了年轻人的T恤、背包上,秦腔、昆曲、侗族大歌之妙音响彻南北……宝贵的文化遗产正通过互联网走到大家身边。

非遗中既有美食也有戏曲艺术,还包括像油纸伞这样“慢工出细活儿”的手工艺制品。近年来,非遗走红网络,越来越受年轻人青睐。非遗通过网络媒介碎片化传播,不但契合了当下年轻人快节奏的生活,也还原了非遗技艺中的精华和本真。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中创造的灿烂文化,传承方式以口口相传为主。由于非遗技艺本身有着工序复杂、工艺繁复、耗时费力等特点,仍有部分非遗项目传承面临着“人走技失”的窘境。因此,从技艺传承看,让非遗项目得到年轻人的认同与喜爱,打造非遗项目特色专业课程,培育非遗项目特色人才应是当务之急。而如何让更多年轻人爱上传统文化,使非遗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从参与和欣赏角度来说,虽然有不少年轻人对非遗感兴趣,但跟风者居多。因此,要激发年轻一代对非遗的兴趣和热情,借助“互联网+”,用年轻人喜爱的网络元素激发其对中华优秀技艺的兴趣和关注度,吸引其主动参与非遗活动,而以短视频、VR、直播等为载体,将非遗制作成新颖活泼的新媒体作品,显然是更加有效的途径。

非遗是增强民族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引航灯”、社会和谐的“助推器”、国家发展的“软实力”、促进民族团结的“压舱石”。非遗传承需要更多年轻人接棒,让更多年轻人爱上非遗、传承非遗,让非遗更好展现中国文化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原标题:非遗传承需要更多年轻人接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