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乡村旅游助力脱贫攻坚

近年来,甘肃省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大力实施旅游富民工程,积极推进旅游扶贫项目建设,积极培育乡村旅游产业,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甘肃省乡村旅游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强劲态势,有效发挥了旅游就业和收入“双提高”、产业和生态“双促进”、物质和精神“双脱贫”的积极作用。2016年以来,甘肃省累计扶持贫困地区702个村开展乡村旅游,发展农家乐9306户,创建乡村旅游示范村310个,培育乡村旅游合作社301个。截至2020年年底,甘肃省旅游专业村累计达1270个,农家乐累计达21500户,累计带动59.2万人实现脱贫。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乡村旅游已经成为甘肃省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手段,旅游扶贫已经成为甘肃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

挑战与问题

甘肃是全国打赢脱贫攻坚战最困难的省份,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52万人,建档立卡贫困村6220个。86个县市区中,有58个县列入六盘山、秦巴山和藏区“三大片区”,还有17个县属于省定“插花型”贫困县。2017年,甘南藏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和天祝县共17个县被整体列入国家重点支持的“三区三州”范围,是甘肃省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坚中之坚、难中之难。据统计,甘肃省70%的文化旅游资源集中在贫困地区,但由于受到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不足等条件的制约,旅游开发滞后。

措施

1.强化政策扶持。甘肃省委、省政府先后召开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全省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大会,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旅游强省的意见》《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文化和旅游部门配套制定了《甘肃省乡村旅游助推脱贫攻坚实施方案》《甘肃省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升级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乡村旅游优质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2.加大项目资金投入。围绕产业扶贫重大任务,甘肃严格落实中央和甘肃省各类资金向“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倾斜的要求,加大文化旅游扶贫财政性投入,形成文化旅游多元化投入机制。甘肃省制定了《2018—2020年脱贫攻坚财政资金安排计划》,统筹安排3亿元旅游专项资金,并整合资金11.8亿元扶持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甘肃实施乡村旅游规划公益扶贫行动,为列入“三区三州”的临夏州、甘南州、天祝县编制50个贫困村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并全力组织实施。

3.推进乡村旅游提质升级。深入推进乡村旅游提质升级行动,甘肃省筛选确定了268个乡村旅游示范村集中建设,打造示范标杆。甘肃省政府以公开招标的方式,委托高校、旅行社和媒体组成第三方督查评估和咨询服务组,对乡村旅游示范村进行绩效评估,对项目建设、业态培育、产品开发、运营管理给予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甘肃日报》开辟专版专栏,西北师范大学、兰州文理学院和旅游智库以旅游扶贫和乡村旅游为主题分别组织专家,对甘肃省乡村旅游发展进行集中指导;由旅行社组队对乡村旅游示范村和扶贫重点村进行产品线路开发设计,策划推出乡村旅游精品产品126个、线路60条。

4.推动乡村旅游多元开发。甘肃积极探索乡村旅游发展的产品布局模式,基本形成了景区带动型、城镇辐射型、通道景观型、产业依托型、乡村休闲型、创意主导型6种旅游扶贫模式,培育具有典型引领作用的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27个,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8个,培育“双带双加”旅游扶贫先进典型12个。32个村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化和旅游部评定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5.加强乡村旅游培训。甘肃省政府制定了《甘肃省乡村旅游建设指引》,为全省特别是贫困地区推进旅游专业村及农家乐建设提供了技术指导和支持,并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先后对500多个专业旅游村、1万多名乡村干部和农家乐业主进行集中培训,实现了深度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培训全覆盖。

成效

甘肃致力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着力推动产品创新、基础提升、品牌创建,成功打造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32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310个、田园综合体10个、乡村旅游精品线路60条,乡村旅游富裕乡民、提升乡貌、留住乡愁、文明乡风的作用不断显现。近五年,甘肃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和综合收入年均增幅保持在25%以上。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旅游,累计带动59.2万人实现脱贫,甘肃省乡村旅游扶贫脱贫贡献度达到26.9%,增加收入贡献度达到29.4%,解决就业贡献度达到27%。

经验与启示

1.带动村民参与。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通过吸纳当地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的经营与管理,增加群众就业机会。村游客服务中心和乡村宾馆为村民提供保洁、保安、服务等就业岗位,村内油坊、磨坊、豆腐坊、手工挂面坊等各种作坊在采购原材料、招聘务工人员时,优先带动村内及周边的农户和贫困户就业,扶贫效果十分明显。陇南市康县花桥村近年来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全村整体脱贫,经调查,通过开办农家乐和农家客栈,当地村民月收入3万余元,年收入20万元左右。另外,当地旅游公司定期从贫困户手中购买土鸡、土鸡蛋、山野菜等原材料,聘请贫困户为服务员,带动20多户贫困户共同发展,每人年务工收入1.5万~2万元。

2.推进基础建设。通过旅游扶贫,当地将美丽乡村与专业旅游村建设结合,整合各级政府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生态搬迁、游牧民定居、传统村落及民居保护等方面投入的项目资金,集中实施水、电、路、通信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强对民居、厕所、环卫等设施的改造,促进了垃圾净化、村容绿化、环境美化,改善了农村发展环境和村容村貌。

3.盘活农业资源。随着甘肃省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和旅游扶贫工作的深入推进,贫困地区通过发展观光农业、农家乐接待、土特产品种植与加工,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单一农业向多元产业转变、粗放经济向效益经济转变,大大提高了农业效益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4.弘扬乡村文化。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使乡村蕴含的生态美景、田园风光、民俗风情的价值得以被发掘,使乡村特有的传统工艺、文物古迹、节庆文化、农耕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真正实现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当地群众也越发深刻地认识到乡村生态环境的巨大价值,感受到乡村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增强了保护生态环境、弘扬民俗文化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进而推动实现乡村旅游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下一步计划

下一步,甘肃将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机遇,以发展乡村旅游为抓手,以农为本,以质取胜,因地制宜,加强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全面开启甘肃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1.构建乡村旅游品牌体系。坚持以品牌引领乡村旅游发展,大力实施乡村特色旅游镇(村)、农家乐、精品民宿、农家旅馆、农家餐馆等品牌创建工程,推动乡村旅游点创建国家A级旅游景区和旅游度假区以及现代农业庄园,重点培育一批资源优势明显、产业基础扎实、发展势头旺盛、示范能力较强的乡村旅游示范县,打造3~5个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精品民宿集聚带。

2.推进陇原乡村文化振兴。将乡土文化作为乡村旅游的内核和核心吸引力,以非遗艺术为主题的乡土文化为卖点,促进乡土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转化,推动当地农民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实现对乡村传统文化价值的重新认识、活化及再利用,建立起乡村民俗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产业链条。

3.推动乡村旅游消费升级。突出消费升级,加快培育乡村旅游优质产品,真正把农业作为旅游消费的载体,增加乡村旅游的附加值。加强农村农业产品创意设计,积极开发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健康疗养、民俗演艺、农事节庆、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

4.激活乡村旅游大市场。把乡村旅游作为重中之重来包装推介。借助“丰收了·游甘肃”冬春文化旅游惠民活动,做亮以丰收为主题、以农民为贵宾、以文旅惠民为初衷的营销品牌,让甘肃赢得更多的农民“朋友圈”。

5.打造优质乡村旅游生力军。实施乡村旅游“四大”人才培养工程:开展领导干部研修工程、从业人员培训工程、乡村旅游创客工程、乡村旅游智力扶贫工程,为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提供智力支撑。

(图文由世界旅游联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