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泰和上村木偶戏:一个人完成整台戏的古老艺术

木偶戏,又称傀儡戏,源于汉而兴于唐,是一种以木偶充当演员来演绎故事的古老剧种。

木偶戏曾于我国广大地区流行。广袤庐陵的不少村、镇、街、巷也都曾活跃过它们的身影。但时代变迁,沧海桑田,这门古老艺术面临窘境,仅在极个别的偏远山村还能偶见其真容。

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上模乡上村村,历史悠久、文风鼎盛,提线木偶戏在该村传承至今,已逾百年。上村木偶戏班的艺人属半农半艺。平日辛勤劳作,忙于耕种,稍得空闲,师徒相授,反复演练。农闲季节,相约组班,挑着行头走村串乡施展绝技,足迹可达方圆百里。中秋元宵传统佳节、乡村社火农家庙会、宗族修谱、村人造房、农家婚丧寿诞等,都是他们演出的绝好时机;祠堂、庙宇、村口、厅堂、田间、地头,甚至房前屋后,都是他们一展绝技的最佳舞台。《三娘教子》《桃园结义》《满堂福》《全家福禄》《征东征西》《西游记》等数百剧目,无不脍炙人口,引人入胜。

上村木偶戏艺人可谓身怀绝技。他们往往身兼数职,在操控木偶表演的同时,还可同时兼职敲锣打鼓伴奏等,一个人也能完成整台戏的演出。

上村木偶戏所用木偶主要是杖头木偶,另有少量的布袋木偶。表演时,用钩牌和悬丝操控。每个木偶设有悬丝5到12根,最多的可达20余根。木偶身高五六十厘米,重约7到10斤。以木材雕刻并彩绘制作头、手、足;竹篾编织胸腹、臀胯;麻绳编结双腿。木偶的双手有“文”“武”之分。武手固定成握拳状,拳心中空,既可徒手表演,又可将刀枪棍棒类道具插入拳心成握持状;文手结构复杂,其十个手指伸屈灵活,能根据不同情绪,作出相应的手形。木偶的头颈、手臂、肘、腕、腰、腿等关节灵活自如。

表演时,搭一小台,张挂布帘。布帘分为上帘和下帘,上帘稍前置,以遮挡住探出上半身操控木偶的艺人;下帘类似底幕,供木偶于帘前表演,同时遮挡住艺人下半身以及后台乐手、备用人偶或道具等。

上村木偶戏属提线木偶,其主要技法有提、拨、勾、挑、扭、抡、闪、摇等。在悬丝的精准、复杂操控下,木偶且歌且舞,甚至做出开合折扇、穿脱衣裳、戴卸帽子、搬椅、斟酒、拿书、写字、闪帽翅、抡杆子、开弓射箭等复杂动作。有的木偶还能做出张嘴、眨眼等细腻的脸部表情动作。

上村木偶戏以当地客家方言表演。口语化的唱词以七言句式为主,讲究平仄和押韵,长于叙事,通俗易懂。唱腔源于当地的客家民歌。演出剧目的题材多为历史演义、公案小说、民间传奇、神话故事。在寓教于乐的同时,较好地宣扬了中华民族忠君爱民、惩恶扬善、邻里和睦、劝善上进等传统思想观念。

泰和上村木偶戏是一门集文学、语言、音乐、舞蹈、绘画、雕刻、服饰、工艺美术、表演等元素于一身的古老艺术,具有十分珍贵的历史、科学和文化艺术价值。2017年,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原标题:江西泰和上村木偶戏:一个人完成整台戏的古老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