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戏文:江西婺源抬阁、豆腐架中的乡土文化

江西婺源文脉源远流长,人民勤于耕作,又喜于载歌载舞,搭台唱戏,迎神赛会,这些风俗给婺源的农耕社会增添了无尽趣味。婺源抬阁和婺源豆腐架是集民间音乐、戏剧舞蹈、杂技美术为一体的综合性流动舞台造型艺术,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智慧和艺术创造力,折射出深厚的乡土文化内涵。

江西婺源抬阁

抬阁又称“抬歌”,是中原安阳一带敬孔子平息干戈的高台歌舞。后来,村民们沿用了这种歌舞形式在喜庆时自娱,经过不断传承演变,艺人们将高桌装饰成亭台楼阁的样式,故又名“抬阁”,又因在高台上演出,也称“台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艺人们制“阁”手法不断创新,“阁”也逐渐向高、峭、奇、险、美的方向发展。抬阁艺术已发展成为集戏剧与杂技为一体,集木艺、铁艺、画艺等各种手工艺于一身的高台表演艺术形式。

一、演出形式

抬阁从外形上也可以说是抬着的小戏台。戏台由基阁、中盘架和上盘架三部分组成,约二平方米大小。戏台周围按剧情需要或饰以雕栏,挂上青纱帐幔;或饰成亭台楼阁、石桥彩虹、山川、渔船等造型,此外还饰有龙、凤、鹤、祥云、水花等彩灯,虽层层叠叠却浑然一体。基阁左右各有铁环两个,以长木穿过,四人或八人扛抬。上盘架是装扮成各种不同戏剧人物、故事造型的孩童。抬阁精彩之处就在于这些孩童分层而立,多的可达三层,各层阁体上均有柔性支柱,巧妙地隐立于阁体彩物间,扮演各种戏剧人物的孩童,或站或坐或悬空于这些支柱上,彩服则巧妙地将支柱遮掩起来,观者看不到任何支架设施。巡游时彩灯内点燃蜡烛,映衬着穿着鲜艳服装儿童的生动面容,远远望去,似仙童下凡,如流动的雕塑。抬阁上的人物不演不唱,常常是一连出动七、八座。每逢节日,一座座抬阁鼓乐开路,锣钹断后,鱼贯而行,走村过市,经过各家门口、店铺前都要燃放鞭炮,以求来年平安吉祥。

二、传统剧目

婺源抬阁的古装戏剧剧目主要有:《铁弓缘》《长坂坡》《西游记》《水浒传》《穆柯寨》《铡美案》《秦香莲告状》《三打白骨精》《花木兰》《过三关》《三岔口》《打渔杀家》《穆桂英挂帅》《梁山伯与祝英台》《大登殿》《白蛇传》《李逵救母》《武松杀嫂》《苏三起解》《时迁偷鸡》《黑风炮》《四郎回国》《春草闯堂》《梁山伯赶考》《小放牛》《卖油郎》《七品芝麻官》《牛郎织女》《火焰山》《孙悟空借芭蕉扇》《哪吒闹海》《林冲刺配沧州》《李逵大闹忠义堂》《捉放曹》《借东风》《吕布戏貂蝉》等近四十出。

三、代表性传承人

张文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师承江西婺源赋春甲路村抬阁老艺人张钦阳(甲路抬阁第三十一代传人),熟悉抬阁设计、造型、绑扎和装扮等技艺,掌握抬阁表演和装扮的全套诀窍。2004年起,张文和担任江西婺源赋春甲路抬阁表演队总导演,成为江西婺源抬阁第三十二代传人。2006年,张文和率婺源抬阁参加广东吴川“山花奖”中国民间艺术节,获得铜奖。2008年10月,获广东番禺举办的中国民间艺术节暨“山花奖”中国民间飘色(抬阁)艺术展演金奖。目前甲路村还保有重要节日巡游抬阁的习惯,张文和从事抬阁表演十余年,先后培养、传授了一批抬阁艺人。

张保元,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师承江西婺源赋春甲路村抬阁艺人张文和(第三十二代传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掌握大多数抬阁剧目表演和装扮的诀窍,熟悉抬阁表演乐器、奏乐等习俗。学成后一直在甲路抬阁队从事抬阁表演工作。十余年来,张保元通过以老带新,言传身教,先后培养了张海红等一批表演新人。

江西婺源豆腐架

江西婺源豆腐架具有深厚的民间文化积淀。每年农闲时节、逢年过节,江西婺源村民都要举行民间文艺表演,自娱自乐。而做豆腐人家为庆节日,则利用豆腐架为道具,给小孩穿上新衣,化上妆,让他们站在豆腐架上,摆出有关戏目的造型,抬起来加入到自娱自乐的行列之中。

一、历史渊源

江西婺源豆腐架起源于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到了明清时期,豆腐架渐渐被赋予了驱魔逐疫、降吉纳福和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内容;以后又演变为在传统节庆日烘托喜庆气氛。每逢重大喜庆节日,乡民就会自发组织起来,制作各式剧目的豆腐架,游街巡村,久之遂成习俗。

二、传统剧目、演奏形式

江西婺源豆腐架由剧目、鼓乐、舞台艺术造型表演等部分组成。已挖掘整理出剧目28个,主要有《打渔杀家》《穆柯寨》《拾玉镯》《小放牛》等。江西婺源豆腐架鼓乐以大、小唢呐伴奏,夹以大锣大鼓,气氛热烈而喧闹。它分为“堂乐”和“行乐”两种演奏形式。

三、造型艺术

江西婺源豆腐架的台架由台面、台景、台子、台梗、台扛、台脚、台心等部分组成。“台面”是一组以故事传说为主要内容的主题“塑像”。“台景”根据故事内容精心设计景物衬托,融合戏剧表演、锻造技艺和装饰艺术等传统民间艺术。“台子”是由一个长约二米、宽约一米,高约八十厘米的杉木制作的夹层台。台子四周绘描山水画及鸟兽图,台子夹层里放置沙袋用以保持台子的平衡。“台心”是豆腐架主要人物的扮演者,是豆腐架的核心。做“台心”的条件很苛刻,必须是七至十二岁的儿童,体重约为十至十五公斤,体态匀称,容貌俏丽,男的精灵,女的乖巧,且胆大好动活泼可爱。

四、表演形式

江西婺源豆腐架表演形式为独塑、双塑和群塑。它是以游动式的立体舞台来表演的,台面上的人物造型称“塑”,一个称“独塑”,两个称“双塑”,两个以上称“群塑”。豆腐架的人物造型取材于历史片段或戏剧片段,通过理想化的人物造型,表达人民的情感和意愿。豆腐架表演跟其他表演不一样,表演人物是静态的,靠形与神吸引人,在形与神上与观众交流,并以此来刻画剧中人物的真、善、美。此外,每台豆腐架的前面都有一块牌联,每块牌联上都依照豆腐架上的人物故事内容配上一首诗。

五、代表性传承人

叶炳文,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师从江培焰、江灶炎等前辈艺人学习豆腐架表演,经过多年实践,熟悉江西婺源豆腐架从制作到剧目安排表演的各个流程,是江西婺源豆腐架传承的台柱子。2003年起,任江西婺源江湾镇江湾村“豆腐架”表演导演,负责豆腐架制作、剧目安排、演员选配、化妆等全套工作。并着力培养传承人,目前,已培养出江子军等青年传承人。曾先后参加2005年、2006年、2007年、2009年婺源县中国乡村旅游文化节表演,2008年“三清山”申遗迎接联合国专家表演。

江养平,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跟随前辈江培焰、江灶炎等人学习豆腐架表演艺术,先担任“小演员”,后当抬架演员,通过认真学习熟悉豆腐架从制作到剧目安排表演的各个流程,能掌握大多数豆腐架节目的装扮、表演。曾先后参加2005年、2006年、2007年、2009年江西婺源县中国乡村旅游文化节表演,2008年“三清山”申遗迎接联合国专家表演。近年来,江养平通过以老带新,言传身教,先后培养一批豆腐架年轻传承人。



原标题:行走的戏文:江西婺源抬阁、豆腐架中的乡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