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早上9点多,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武庙集镇锁口村的固始县苏维埃纪念馆里,传出一阵清亮的歌声。大别山干部学院固始教学基地的学员正在这里进行现场教学,讲解员邬得丽说到动情处,唱起了当年口口相传的红歌。
34岁的邬得丽,生长于这片红土地,打小听着爷爷讲革命故事长大,“我熟悉这段历史,作为老区后代,我要把红色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红色资源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生态资源是我们最大的‘聚宝盆’。去年,固始县投资300余万元对纪念馆修缮升级,大别山干部学院固始教学基地也顺利建成投用,带动红色游、研学游、生态游、田园游渐入佳境。2019年,锁口村接待游客60余万人次,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2452元。”武庙集镇党委书记陈新高兴地说。
八山一水一分田,人均不足四分耕地。“锁口锁口,水往外流,人往外走。”忆往昔,村党支部书记王相华感慨良多。
美,是“锁”不住的精灵。终于有一天,村民躬耕劳作的梯田,偶然闯入一群摄影爱好者的镜头,带来了流量,迅速成为“网红”。“桃源”深处的锁口“一举成名天下知”。
于是,村里人经常见到带着各种专业摄影设备的外地人“晃来晃去”。
这沟沟田、条条地,咋就成了网红?村民有点不明白。
“这就是原生态!”“要的就是这种感觉!”“太美了!”……
在外地人的声声赞叹中,王相华隐约感觉到,机会来了。打开山门,风景就能变“钱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俺‘红’锁口也要做‘绿文章’。”红色铸魂,绿色为本,让红色文化美丽经济赋能乡村发展,村“两委”谋定而后动。一班人铆足了劲,当好“火车头”,带领群众干,修缮苏维埃纪念馆、烈士陵园,拆危房、改厨灶、建公厕、整堰坝,修“环村观光公路”,建污水处理厂、垃圾中转站、跨白鹭湖大桥……一锤接着一锤敲,锁口出落得越发“俏巴”。
山水林田湖草,锁口样样俱全;赤橙黄绿青蓝紫,缤纷了山村四季。
山间老庭院,窗前野桂花。乡愁的味道,引来无数游人。
脑筋活络的锁口人,垒起地锅灶,摆下八仙桌,铜壶沏香茶,招待八方客。
茶香花香,落在身上,久久不散;红色的故事,绿色的故事,润物无声,注入心田。
一拨拨游客,又将茶香和故事带出群山环抱的锁口,传遍四方。
56岁的王文国是村里第一批吃“螃蟹”的,如今他经营着全村最大的农家乐——“青山绿水生态庄园”。
“今年受疫情影响,游客不多。搁往年这个时候,差不多都能住满。”王文国话里透着遗憾。
“堤外损失堤内补,你可没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王相华接过话茬,“你还有七八十亩茶园,春茶收入有二三十万元吧,左右还是能赚一笔。”
“我这是小打小闹,村里的茶品质好,游客来这儿吃住,顺手就买了。”王文国搓着双手憨笑。
王相华哈哈一笑,真正的“大弄家儿”,还得往山上找。
下午5点多,热气还没消退,62岁的“皇姑山茶”传承人张金根惦记千亩茶山上几棵百年茶树,要上去看看。儿子张杰不放心,索性跟着父亲一起上山。
张家制茶到张杰这一辈,历四代茶人,成就百年老店,带动周边茶农800多户。2014年,“皇姑山茶”被评为地理标志产品,2017年通过有机食品认证。
乡愁缕缕如丝线,牵引大山外的游子。2005年,张杰放弃了北京的工作,回到家乡接过父亲肩头的担子,成为一名茶人。
茶业是锁口的主导产业,村里有茶园4000多亩,年产春茶上万斤。王相华说,担有千斤,今后得指望像张杰这样的年轻人。
品牌的背后是文化。青山不老,文化相传。父辈卖茶叶,张杰琢磨的是如何“卖文化”,他的梦想是以皇姑山生态茶园为核心,整合古村落、革命旧址等资源,开发茶餐饮、茶产品,弘扬茶文化,推进茶旅一体化,让生活在这片红绿相映热土上的父老乡亲,都能端稳“金饭碗”,吃上“文旅饭”。
原标题:河南固始:“绿文章”扮靓“红”锁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