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戏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戏剧文化之一,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昆曲、京剧等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中国戏曲剧种繁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地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吹吹腔是流传于大理云龙地区的古老剧种,它的表演者大多是农民,扎根在土地上的艺术生生不息。
“吹吹腔”又名吹腔,俗称“唢呐戏”“板凳戏”,是白族传统的戏剧,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白族吹吹腔主要流传于云龙、大理、洱源、鹤庆、剑川等地。据考证,白族吹吹腔源于江西的“戈阳腔”,由明朝初期的江南汉族移民带入白族地区,之后不断融合白族文学、歌舞艺术、传统礼俗,发展成为白族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戏剧。
吹吹腔在发展中形成了南北两大流派,南派较多地保存了吹吹腔原始古朴的风格,而北派则在其他外来戏曲文化的冲击下日渐式微。云龙功果桥镇,是白族吹吹腔重要的发源地和传播中心。澜沧江穿过这里,一面是梯田,一面是高山,壮阔的山河与炊烟袅袅的村落,共同构成一派美不胜收的景色,古老的吹吹腔在这片热土上传唱了数百年。
“老生”张国藩刚忙完田里的活计就赶回家修改剧本,今晚将有一场吹吹腔的排练表演在等着他。张国藩从七岁开始随祖父学艺表演,据祖父等老一辈艺人回忆,吹吹腔能数出的剧目约有三百多本,内容有白族的,汉族的也很多。今晚张国藩参与排练的剧本是《杨满堂搬兵》,外来剧本使用白族腔调表演,一些台词会存在读法上的别扭,为了让剧本更接地气,张国藩逐字逐句地一边唱一边修改。
之所以称张国藩为“老生”,是因为他最擅长扮演生角。白族吹吹腔演出对各行当的要求十分严格,须遵从各自的表演章法塑造人物,张国藩习惯在彩排前热身开嗓,一秒入戏,“红脸的申伯侯已领兵在骊山下挡住了周幽王”。戏曲程式源于自然,多少代的先辈艺人悉心观摩体验生活,通过艺术加工构成了戏曲表演程式,从而使人到物,更形象、更典型、更夸张、更美好。
在另一边,汤邓村的古戏台,杨会池和其他演员正在化妆,今天的她会很忙碌,在这场《李密投唐》演完后,晚上的彩排同样需要她到场。
吹吹腔武戏较多,戏装也多为武生、净角的蟒袍,生角的褶子官衣和旦角的宫装,汤邓戏班现今还保留有清代所制的戏服。吹吹腔有人物众多、个性鲜明的戏剧脸谱谱式。脸谱基本由吹吹腔老艺人手工绘制,大多为侧面画像,它们寓褒贬、铸品性。脸谱用色多为黑、白、红三彩,也有五彩、七彩。目前从云龙收集到的有300多幅吹吹腔脸谱谱式,多属“封神”“三国”“水浒”等戏中的人物,也有明清历史人物以及民间生活小戏中的角色。
吹吹腔的舞台陈设较为简朴。“一桌二椅”可以表示山川峻岭、墙里墙外,涵盖剧情所需的所有环境。张国藩饰演净角高旺,杨会池担任武旦杨满堂,丑角家丁高来则由杨树军扮演。张国藩与杨会池的唱腔高亢激越,腔调丰富,戏剧中的矛盾冲突激化,扣人心弦。杨树军的丑角腔节奏自由,风格诙谐,表现幽默,为这出好戏锦上添花。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城,一城一曲,一城一故事。江边的城,田间的曲,台上的人,曲调悠长,白腔绕梁。
原标题:云南大理:白腔绕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