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残疾的牛定贤,曾经只能困守家中,搬入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后,他开始在扶贫车间学习制作棒球,“每天能做二三十个,一个能挣3块钱,一个月收入1000多元。”尝到自力更生甜头的牛定贤,变得信心满满。
早上8点,会泽县城安置点的“欣城大叔服务队”开始行动,他们用心用情用力服务“西部新城”里的老人、孩子、残疾人等。
搬迁进城的258名留守女童还找到了“爱心妈妈”,“爱心妈妈”积极引导孩子们树立信心、战胜困难、刻苦学习、健康成长。
会泽县近三分之一的贫困人口通过搬迁实现脱贫,从源头上破解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千年困局。会泽县城安置点带动了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安置房和学校、道路等配套建设投资近80亿元,GDP和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大幅增长;培育了城市发展新动能,会泽县城建成区面积和城镇化率迅速增长,从要素上助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顺应了贫困群众的新期盼,实现了由贫困山区到县城、由传统农民到市民的跨越;取得了生态文明建设新突破,迁出地实施拆旧复垦复绿,促进了生态修复,从根源上筑牢了生态底线;创造了易地搬迁“会泽模式”,会泽县城安置点共搬迁安置81257人,被国家评为美丽搬迁安置区。
50岁的蒋巧兰家在会泽县大海乡大菜园村,这是一个高海拔的贫困村。“那时,刮风漏风、下雨漏雨,冬天房间里像个冰窖。”寒苦的记忆一直在蒋巧兰脑海深处挥之不去。易地扶贫搬迁让她告别了冰窖式的房屋,也逐渐消融了她对寒苦生活的印象。
“新房有100平方米,不再漏风漏雨。”蒋巧兰笑着说。2020年全家搬离了高寒的生存环境,来到了县城的安置点,生活好了许多。
“要确保群众脱贫有支撑、可持续,短期靠的是就业,中期要靠产业,长期要靠教育。”会泽县坚持把党组织建在就业和产业链上,实现产业发展和劳务输出“两手抓、两手硬”。在巩固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优质高产燕麦、会泽盐水石榴、夏季草莓等群众参与度高、扶贫效果好的特色产业,为高寒冷凉山区探索出一条致富路,实现“村村有特色、户户有产业、人人能增收”。
2019年初,吴惠莲从100公里外的矿山镇河湾子村搬到会泽县城的新家。在楼栋长的介绍下,她来到会泽县道成扶贫开发公司的蔬菜基地务工,每月收入3000余元。
“回想过去的生活,仿佛在做梦。”吴惠莲说,老家条件恶劣,到镇上要步行五六个小时,要去赶集,天不亮就得出发。如今家门口就有超市,到蔬菜基地工作也很近,生活务工都方便。
会泽县安置点的木城社区还举办了竹编培训班,让搬迁群众从只会编织传统粗糙的生产生活用品,到编织出精致的竹编工艺品,技艺有了质的提升。一些残疾人在家门口就有工做、有钱赚。
王玉荣是一名肢体残疾人,他的妻子也是一名残疾人。通过竹编,他每月能收入1000多元,还能享受政府补贴。现在他的两个孩子都在上大学,他对新生活充满了希望。
会泽县共搬迁群众2.6万户,通过就业转移,有劳动能力的家庭实现户均就业2人以上。
会泽县是劳务输出大县,县里成立了102个劳务输出工作专班,开展“点对点、一站式”精准服务,推动劳动力有组织、成建制输出就业,疫情期间增加了7.1万人输出就业,实现有就业意愿的劳动力家庭户均1人以上就业、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目标。2020年底实现转移就业42.1万人,转移就业率从2019年的59%增加至71%,年务工收入突破130亿元。
“只有大力发展教育,才能从根本上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再难不能难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会泽县充分整合教育资源,推行集团化办学,会泽县成立教育联合体,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
“穷人不读书,穷根难断。”王文选说,自己再苦再累,也要让孩子好好读书,改变贫困面貌。他从百余公里外的村子搬到会泽县城的新家,搬迁后,大儿子考上了浙江大学,二儿子在会泽县安置点上中学,从家走到学校只需要10多分钟。在社区干部的介绍下,他成了送水工,妻子被聘为社区保洁员,两人月收入有4000余元。
为了让易地扶贫搬迁县城安置点16267名群众子女就近就地入学,会泽县主导规划新建、改扩建14所学校,投资22.1亿元新建校舍100余万平方米,孩子们告别了大山,开启了崭新的学习生活。
“脱贫是一个里程碑,更是一个新起点。”会泽县教育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先进典型为榜样,脚踏实地干工作,一如既往勇担当,进一步彰显教育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中的作用。
“在长达8年的帮扶与引导下,我们光荣脱贫了。我也是享受了好政策搬迁进城,并实现了自主创业。”搬迁群众邓选能说。
原标题:云南曲靖会泽县:易地扶贫搬迁 群众生活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