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多少年来一直是革命老区撕不掉的标签。
地处罗霄山脉中段的江西省井冈山市茅坪镇神山村,海拔800多米,山高水冷,人均耕地不足一亩。2015年,神山村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3000元,村里男女老少的脸上,写着无奈与不甘。
往东南方向300公里的于都河畔,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旱厕、土路、危房,没人、没钱、没产业,青壮年外出谋生,老人小孩组成“留守大军”。“梓山潭头吃苦两头,晴三天挑烂肩头,雨三天水溅灶头。”这句顺口溜,是村民艰辛生活的真实写照。
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战在中国大地上全面打响。江西神山村、潭头村和全国其他贫困村一样,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好时机,几年间,“天翻地覆慨而慷”。
2016年底,江西神山村率先脱贫摘帽;2020年,神山村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万元。神山村先后入选全国文明村镇、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家森林乡村。
2017年,江西潭头村整村实现脱贫;2020年,潭头村全村的贫困发生率降为零,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万元。潭头村先后荣获“2019年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基地”“江西省森林乡村”“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等称号。
弹指一挥间,莺歌燕舞看今朝。
神山村和潭头村的变化,只是江西革命老区蝶变的一个缩影。2020年4月,随着25个贫困县全部脱贫退出,红土地彻底摘掉了贫困帽子,发展迎来了高光时刻。
春风春雨北京来
雪后初晴,蓝天白云下的江西省井冈山市茅坪镇神山村,松竹掩映,别有一番景色。这个昔日的穷山村,已经成为了美丽和富裕的“解说词”。
漫步在神山村,青石路绵亘蜿蜒,白墙黛瓦的客家民居错落有致,村边流水潺潺,村里停车场、旅游公厕、活动广场等设施一应俱全。暖阳化开晨雾,光芒洒在“笑脸墙”上,30张满脸笑容的村民照片,组成了一个爱心形状,仿佛在告诉人们:“神山梦”通向“小康梦”,连接中国梦。
大寒刚过,赣南气温骤降,但处处仍然呈现一派生机。
走进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已经很难找到往昔的影子。现如今:一栋栋楼房坐落在绿树丛中,清渠净水汇入一方方池塘,柏油路纵横交错,景观亭点缀其间。
变化当然不止这些。我们看到,村里引入了干净的自来水,污水处理设施、垃圾中转站、休闲广场、农家书屋也纷纷建成。与一栋栋白色小楼遥相呼应的,是不远处成片的蔬菜大棚,一畦一畦碧绿的蔬菜间,洋溢着一派丰收的喜庆。
从往日的萧索到今日的光鲜,变化是巨大的。春风春雨北京来,短短几年间,小山村就“换了人间”。
江西神山村的村民们不会忘记,2016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乘车沿着崎岖的山路,迎风踏雪来到他们这里,进村入户,嘘寒问暖,了解村级组织建设和精准扶贫情况。得知村里这些年不断发生着变化,总书记勉励村里一班人继续努力,团结带领乡亲们把村里的事办好。习近平总书记对村干部们叮嘱道:“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
江西潭头村的村民们不会忘记,2019年5月2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带着对老区人民的牵挂,来到他们这里考察,与红军烈士后代孙观发一家和镇、村干部围坐在一起拉家常。习近平总书记说:“只要跟着共产党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一定能实现,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温暖的话语,亲切的关怀,化为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江西神山村、潭头村的干部群众牢记嘱托,奋发有为,走出一条因地制宜、脱贫致富的乡村振兴之路,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这个问题作出了生动的注解。
不能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一直回响在江西神山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干部的耳边。
为了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彭展阳走马上任,担任江西神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彭展阳心里最清楚,自己是党员,肩上有一份责任,家乡一日没发展好,自己就一日不安心。
年轻人,见识广、眼界宽、办法多。江西神山村的优势是什么?是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是红色资源丰富。彭展阳和村干部们一合计,决定打“旅游牌”。
按照“培训到农村,体验到农户,红色旅游助推精准脱贫”的思路,井冈山市神山村商务服务有限公司、井冈山市好客神山乡村旅游有限公司挂牌成立,“神山糍粑”等体验项目隆重推出。
江西神山村想方设法发展旅游经济,写下了“神话”,现已跻身江西省4A级乡村旅游点行列。几年来,神山村全村共建有42家农家乐和民宿,80%的村民参与到旅游服务中。2019年,神山村全村游客接待量突破32万人次。穷怕了的神山人,突破了大山的重围,打通了山中的致富路。
为了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彭展阳带领村干部几经考察,决定为村里引入茶树菇培育项目。“我们要做到伸手能摘桃,弯腰能采菇,让游客吃在神山、住在神山、玩在神山。”彭展阳心中有这么一个美好的愿景。
打开思路,处处是宝。依托山地资源,村里成立黄桃、茶叶种植合作社,种上了460亩黄桃和200亩茶叶。村里人既是“职工”,也是“股东”。2020年,每户仅分红就有4000多元。
“2020年,我们建了两个茶树菇栽培基地,2021年开春就可以采摘,预计会有15万元的增收”,彭展阳喜形于色,“我们还在探索引进更多产业项目,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为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写下浓重的一笔!”
彭展阳告诉我们,江西神山村已拓宽进村公路3.5公里,水泥路到户率100%,拆建翻修土坯房37栋,建成美丽示范庭院38个,改水改厕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实现全覆盖。
一户一亩茶竹果,一户一栋安居房,一户一个农家乐,一户一张保障网。几年间,“灰头土脸”的神山村一下子“神气”起来。这座贫困发生率曾高达30%的小山村,华丽变身,成为了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而赣南那边,潭头村的“旧貌换新颜”也如火如荼地进行。
“只要跟着共产党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一定能实现,好日子还在后头呢!”总书记的话语,坚定了江西潭头村党支部书记刘连云带领全村人奔小康的信心。
传统种植模式规模小、产量低,经济效益不好。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江西潭头村成立了专业种养合作社,开始走农业产业化之路。刘连云心里清楚,要走这条路,就得把村民手中的土地流转起来。
土地流转,对大多数人来说还很陌生。一开始,大家疑虑重重。有人担心“土地一旦租出去就断了收入来源”,有人提出“万一项目失败了,再要回来又要多费力气”。一时间议论纷纷,谁都不敢迈出第一步。
为了打消疑虑,江西潭头村驻村第一书记肖桂花和刘连云一起挨家挨户做工作。跑腿、算账、讲政策,白天田间讲,晚上屋里说,费尽口舌,终于把大家的心结解开了,潭头村全村800多亩土地流转了出去。
土地问题解决了,龙头企业进来了,钢架大棚建起来了,村民们紧皱的眉头舒展开了……
怎样把集体经济做大做强?思来想去,刘连云想到了发展旅游这条路,而对村里人来说,搞乡村旅游是件新鲜事,谁都没经验。
这天清晨,薄霜铺了一地。三辆大巴满载着150名村民,驶向200多公里外的江西全南县雅溪古村。
这是刘连云第3次带领大家大规模外出取经。
2019年7月,江西潭头村成立旅游合作社,160余户入股。随着富硒餐饮、乡村民宿、特色农产品、红色研学、休闲采摘等一系列标准化乡村特色旅游项目的上马,不少人逐渐完成了由农民到旅游服务人员的角色转变。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采摘富硒蔬果,品尝富硒农家菜,体验乡村民宿。
据统计,2019年5月20日至今,江西潭头村累计接待游客超过50万人,其中红色研学团队6万余人。旅游合作社获利70多万元,特色旅游带来附加收入超过1000万元,仅此一项,潭头村全村户均增收5000元。特色乡村旅游,成为潭头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新引擎。
江西潭头村所在的梓山镇,土壤硒含量高,水资源丰富,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6000余亩富硒土地,为潭头村发展富硒农产品种植产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变硒为宝——江西潭头村找到了致富的秘诀。村里以万亩富硒蔬菜基地为龙头,组建蔬菜专业合作社,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带动村民参与产业发展。村民张忠华一口气承包了10亩大棚种蔬菜,一年就净赚8万元。
张忠华的收入只是潭头村全村增收的一小部分。385户农户参与土地流转,户均增收1300多元。124户农户通过合作社参与蔬菜种植,每亩平均收入1.3万元。本村200余人在基地务工,人均年增收近万元。
随着江西省《关于加快推进全省富硒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出台,乘着政策的东风,江西潭头村加快建设富硒葡萄基地、富硒水稻基地、百香果基地、万亩蔬菜基地(南区)等多个特色产业基地。一时间,大棚林立,田园叠翠,富硒农产品种植业蓬勃发展。
看着如今越来越火的乡村旅游和富硒农业,村民们感慨,致富是果,产业是根,根深才能叶茂!
好日子都是奋斗出来的
巍巍井冈山,滔滔于都河,说不尽那段气壮山河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中央红军从于都河畔集结开始万里长征。靠奋斗,中国共产党创建了新中国;靠奋斗,人民过上了好日子。奋斗精神,深入到了江西神山村民和潭头村民的骨髓里。
55岁的彭夏英曾是江西神山村出了名的苦命人。分家立户时,3双筷子3个碗,外加1箩谷子,就是她的全部家当。丈夫早年摔伤足部,3个孩子嗷嗷待哺,家庭重担压在了她的肩上。但她有一股不服输的倔劲:“我不当贫困户,贫困户被人看不起,小孩大了找对象都难。”
彭夏英清楚地记得,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了她的家,鼓励她要树立信心,脱贫致富。彭夏英下定决心,积极响应总书记“要在脱贫攻坚中作示范、带好头”的号召,靠自己勤劳的双手过上好日子。
那年,江西省井冈山市为响应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建设美丽乡村”专项行动,彭夏英二话没说,带头拆除自家土坯房、牛栏和旱厕。村里计划种植黄桃和茶叶,号召大家禁养牲畜,彭夏英站出来耐心做丈夫的工作,最终低价卖掉了家里的牛羊。评审低保时,她又主动把名额让给别人:“人穷志不能穷,还有比我们更需要的人。”
游客的到来带来了致富机遇。彭夏英瞅准时机,决定拿出全部积蓄开办神山村全村第一家农家乐,同时还和丈夫办起了神山特产小卖部,出售土特产和手工制品。在旅游旺季,她家最多一次接待9桌客人。光吃“旅游饭”,年收入就有10万元。
立志脱贫,自强不息。如今,苦命人扭转了命运,变成了响当当的名人。2018年,彭夏英当选为全国妇女代表大会代表,同年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被授予2019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等称号。
离彭夏英家几百米,是红军后代左香云家。2020年,左香云家荣获第二批“全国最美家庭”称号。
“传承先辈精神,创造美好生活”,这是左香云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20世纪90年代,不到20岁的左香云外出打工没多久就选择返乡,誓言“要做出自己的产品”。为了摆脱贫困,他修过摩托车,卖过手工艺品……几经辗转,一直没有停下奋斗的脚步。
如今,他与人合伙开办竹艺品加工厂,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还注册了“神山竹”商标,酿造神山竹酒。左香云说:“一根竹子做笔筒一般卖60块钱,现在做神山竹酒可以翻倍,所以还是要提高附加值。”
村美了,业大了,人丁兴旺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家乡,加入创业的队伍,一幕接一幕脱贫的故事在这里上演。
冬末,暖阳洒遍江西神山村。在记者面前,一脸喜气的彭夏英由衷地感叹道:翻身不忘共产党,脱贫不忘共产党,共产党领导真是好!
天蒙蒙亮,江西潭头村的村民张忠华就匆匆赶到自家大棚里。上一批蔬菜刚刚采摘完,下一批丝瓜苗就要下地,他得抓紧时间平整土地。“这两天在大棚忙完,后面几天要去县里上班。”张忠华算好了时间。
2020年,张忠华的草莓喜获丰收,一亩纯利润有8000元至1万元。钱包鼓了,信心足了。2021年,他准备扩大草莓种植面积。“有好的政策,有好的领导,加上有能劳动的双手,我们的生活真像总书记说的那样,芝麻开花节节高。”
和大多数村民一样,孙观发家过去日子一直过得不宽裕。老伴得了恶性肿瘤,因为治病债台高筑。怎么摆脱贫困?孙观发一筹莫展。
随着精准扶贫政策落地,江西潭头村基础设施改善了,蔬菜大棚建起来了,旅游项目上马了。孙观发拿出了年轻人的劲头,贷款办起了民宿。“光靠政府带动还不够,还得自己肯干。”民宿装修还没结束,孙观发又与几个兄弟一起,共同开办了农家餐馆和土特产超市。
“民宿和小卖部赚了11.8万多元,土地流转收入2600多元,光伏发电收入5700多元……”晌午,阳光洒进庭院,孙观发坐在木椅上,一边掰着手指头,一边算着,“2020年挣了22万元。”他两手一拍,笑容堆满脸庞。
孙观发激动地说:“总书记到我们村看望了大家后,村里干部浑身都是劲,带领我们发展集体经济,村里的样子大变。感谢共产党,感谢总书记!”
春回大地,东风送暖。江西神山村和潭头村像两颗明亮的星星,闪烁在这片红土地上。带着对“好日子还在后头”的憧憬,他们将在乡村振兴的宏伟大业中,甩开膀子大干一场。(执笔:刘朝霞 李宝华 李梦玉)
原标题:莺歌燕舞看今朝——江西神山村、潭头村旧貌换新颜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