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淮南田家庵区:在产业兴旺的大道上迈步向前

春暖花开,阳光正好。在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区史院乡尹祠村的蔬果扶贫产业基地,脱贫户尹学书、尹家光正在和村民一起忙着采摘大棚里的草莓、蔬菜,一边将新鲜蔬菜扎捆、称重,一边将新鲜的草莓分拣、装箱。他们动作娴熟,有说有笑,构成了一幅忙碌的丰收画卷。

“村里有了生产基地,俺在这务工月收入至少有1500元。活不算太累,收入也比较稳定,我觉得很满意了。”脱贫户尹学书说,产业基地给他们生活带来了“小幸福”。

近年来,田家庵区史院乡在脱贫攻坚中,针对村产业结构简单,村民增收渠道单一的现状,转变发展思路,充分利用现代化的设施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持续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农业增效、村民增收致富打下坚实基础。

“今年的草莓效益很好,种植户在春节期间没歇一天。目前,第一茬草莓已售完,我们正在定植移栽8424品种西瓜苗,预计能赶在4月中旬大量水果成熟前抢先上市。”史院乡相关负责人吕明告诉记者,扶贫基地已和周边的农贸市场建立起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蔬菜成熟后可直接拉往市场售卖,逐步实现产供销一体化。

据吕明介绍,尹祠村的扶贫产业基地是通过深入考察和充分论证后才实施的。史院乡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种植草莓,起步比较艰难,草莓受病虫害影响大,草莓的产量和质量都难以达到预期要求,市场竞争力较差,一时间草莓产业在这个村难以推进。

“当年,针对一些群众观望的心态,我们经过充分的调研论证,投入11万余元,建设了8个草莓大棚。”吕明说,因草莓种植需强劳动力,且农户必须熟练掌握种植技术,属于高技术、较高风险、中成本、高收益项目,考虑到贫困户普遍缺劳力、缺技术的客观情况,尹祠村没有采用直接分配给贫困户种植、带动贫困户务工的模式,而是将其承包给当时懂技术、有市场的种植户,承包利润用于脱贫攻坚、乡村卫生环境整治、公益事业等支出。

从此以后,这8个大棚就如“火种”,燃起了尹祠村产业扶贫的燎原之势。大棚建成后,尹祠村村“两委”及区镇农业部门积极引进优质品种,邀请有关农技专家开展技术指导。随着品种改良及经验的积累,草莓种植户逐渐取得较好收益,周边农户受此鼓舞,积极参与草莓种植。为引导做大做强草莓产业,当地积极采取建立交易市场、成立草莓生产合作社等方法,刺激草莓产业发展。目前,该村草莓产业已形成了一定的种植规模,积累了相关病虫害防治技术经验。由于村内土壤、气候条件十分适宜草莓种植,所产草莓色泽鲜艳、肉柔汁多、酸甜可口、绿色无公害,深受消费者喜爱。当前,围绕这8个“火种”大棚,周边已建成100余个草莓大棚,尹祠村在产业兴旺的大道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这100余个草莓大棚中,就有脱贫户邓家明和尹若绠的大棚。“以前看别人建大棚,自己不会也不敢弄。后来村里建了大棚基地,我先是在里面打工,挣到钱后,又自己建了大棚。”邓家明告诉记者,他也越种越有信心,越种日子越好,“有了扶贫好政策,有了扶贫干部,什么也不愁了。”

为进一步发挥联农带农的作用,史院乡探索“基地+”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模式,在提升农产品品质、推广新技术、打造新业态等方面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村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同时,综合运用金融帮扶政策,针对有发展蔬菜产业意向的村民、贫困群众提供资金、技术支持,引领乡村蔬菜产业发展壮大,增强农民发展产业的内生动力。“产业基地对俺事业影响很大,不仅帮我解决资金困难,定期还有技术员来指导,去年家里的草莓不仅卖得好,还带动了其他村民实现务工、技术增收。”脱贫户尹若绠说。



原标题:安徽淮南田家庵区:在产业兴旺的大道上迈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