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哈尔滨:打造北纬45°优质蚕茧绿色带

7月,是冰城蚕农上山的季节。黑龙江哈尔滨市宾县金丝柞蚕饲养专业合作社的130多名蚕农,又上了九龙山。

和南方在家里养桑蚕不同的是,东北的柞蚕必须放养在山上。所以,从7月到9月,冰城最炎热的日子里,蚕农都要在山上紧张忙碌。辛勤挥洒汗水,换来幸福生活的同时,冰城的养蚕业也依靠蚕农的劳作逐渐发展壮大,在乡村振兴之路上焕发活力。

从国营育种场,到养蚕合作社,“今年,我们合作社养殖了8000亩柞蚕。”九龙山上,金丝柞蚕饲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吴洪义眼里闪着光,他说:“养殖面积逐年扩大,越来越多的农户成了社员,冰城养蚕业大有可为。”

吴洪义是宾州镇大同村人,这座小山村早有养蚕历史。早些年,九龙山柞蚕育种场就坐落在该村附近,在蚕厂职工带动下,村民也逐渐学会了养蚕之道。2000年前后,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生产和经营模式陈旧的九龙山柞蚕育种场逐渐走了“下坡路”。

会养蚕,更爱蚕。2012年,在育种场担任养蚕员的吴洪义坐不住了,他牵头成立了宾县金丝柞蚕饲养专业合作社,承包下了九龙山,开始了合作社养蚕之路。

柞蚕全身都是宝,蚕丝可制纺织品、蚕蛹可以制成美食、公蛾还可以泡酒具有药用价值。吴洪义表示,近年来,柞蚕的市场需求量逐年增大,有供不应求的趋势。

每年9月,蚕茧下山后,总会被外来客商抢购一空。

从老厂的普通工人到现代化合作社当家人,吴洪义带领乡亲们闯出了一条新路。9年来,合作社社员逐渐发展到130余户,社员年均收入达3万多元。每年7月,社员集体上山,宾县金丝柞蚕饲养专业合作社也已成为哈尔滨市规模最大的养蚕合作社。

“早晨上山中午下山,吃完午饭再上山天黑了下山,一天两个往返就是20里路。”合作社蚕农柳春红告诉记者。每个蚕农都长了双“铁脚板”,那是蚕农的基本功,走在崎岖的山路上,不敢说如履平地,至少不会气喘吁吁。

柳春红介绍,柞蚕每年在6月交配产卵。7月初,蚕农就会把蚕卵从低温的库房移到山上,蚕宝宝破壳而出后靠吃柞树叶一点点长大,最后在9月吐丝结茧。

在上山养蚕的过程中,蚕宝宝最大的“天敌”是山林中的小鸟。从7月到9月,蚕农每天天刚亮的时候,就必须上山赶鸟,保护自家的蚕宝宝,防止它们变成小鸟腹中餐。

同时,蚕宝宝的“饭量”也是蚕农时刻关注的重点。随着成长,10天左右,一群蚕宝宝就能啃光一棵柞树的树叶。在此之前,蚕农要及时把满树的几百只蚕宝宝,手动转移到未被啃食的其他柞树上,工作量可想而知。

“别人只看到蚕农的腰包变鼓,却不知道蚕农背后挥洒多少汗水、付出多少心血。”柳春红说,养蚕绝对是辛苦活儿,但每年9月,看到汗水换来蚕吐丝成茧,蚕农心里那丰收的喜悦比蜜更甜。

打造北纬45°优质蚕茧绿色带,助力乡村振兴。“蚕茧的收购价从最开始的5元/斤,到现在的17—20元/斤,收益提升很多。”吴洪义说,如今蚕农的日子越来越富、越过越好,实现了小康。



原标题:黑龙江哈尔滨:打造北纬45°优质蚕茧绿色带